海底有什么

2024-12-16 05:31: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潜水员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见到过人们熟知的虾、乌贼、章鱼、枪乌贼,还有抹香鲸等大型海兽类;在2000~3000米的水深处发现成群的大嘴琵琶鱼:在8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则很少能看到动物了。

假如人们不是亲眼见到这许多的深海生命体,只听其传言,会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因为,这些看起来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经受起数百个大气压力的考验。就拿人们在7000多米的水下看到的小鱼来说,实际上它要承受700多个大气压力。这就是说,这条小鱼在我们人手指甲那么大小的面积上,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700千克的压力。这个压力,可以把钢制的坦克压扁。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深海小鱼竟能照样游动自如。在万米深的海渊里,人们见到了几厘米的小鱼和虾。这些小鱼虾,承受的压力接近一吨重。这么大的压力,不用说是坦克了,就是比坦克更坚硬的东西,也会被压扁的。

但是,深海鱼类为什么能承受海底如此巨大的压力?

原来,深海鱼类为适应环境,它的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深海鱼的肌肉和骨骼上。由于深海环境的巨大水压作用,鱼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变得出奇的细密。更有趣的是,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这就是深海鱼类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压力条件下,也不会被压扁的原因。

绝境求生

另外,深海鱼类的眼睛也变得非常奇特。我们常见的金鱼,不仅颜色非常鲜艳,两只眼睛特别大,而且好玩。和金鱼比较,生活在深海里的鱼类,其眼睛结构要比金鱼眼丰富多了。一般鱼的眼睛,多生长在头的两侧,而生活在深海中的后□鱼,眼睛却长在头部的背部。从正面看,后□鱼的两只大眼框,简直就像是竖起来的两只电灯泡。而从上往下看,两只眼睛又像两个大圆圈,占据着头部的“要害”部位。更有趣的是,这种鱼眼,能上下左右活动,其眼球的组织结构和一架望远镜差不多,而且还能自如地调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结构,几乎是深海鱼的一个共同生理特征。

深海的杀戮

深海里并不是风平浪静的,里面有很多血腥与杀戮。现在科学家一直在寻找10以上的霸王章就生活在这片终年不见天日的海底。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见过其真正的样子,但是霸王章的天敌是摸香鲸,科学家曾经在抹香鲸的肚子里面发现直径有20厘米的巨型章鱼牙齿。科学家断定这条章鱼就是霸王章。然而抹香鲸的天敌居然是霸王章,这就意味着深海里他们一直在持续着血腥与杀戮。

回答2: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已多次登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多次到宇宙空间去旅行,人造的探测器已达到太阳系的外层空间……然而,大洋的最深处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人们还不太清楚.换言之:迄今为止,人类唯一没有征服的地方就是神秘莫测的海底.
烟波浩淼、汹涌澎湃的海洋,让人神往,而它幽暗的海洋深处更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有许多扑朔迷离的传说,有多少令人惊叹的奇观,还有很多不解之谜.
海底金字塔之迷
1979年,美、法等国一些科学家在大西洋中的百慕大三角区进行探测时惊讶地发现:在那波涛汹涌的海水里,竟耸立着一座无人知晓的海底金字塔!这塔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塔尖离海面仅100米.论规模,它比大陆上的古埃及金字塔更为壮观.塔上有两个巨洞,海水以惊人的高速从这两个巨洞中流过,从而卷起狂澜,形成巨大旋涡,使这一带水域的浪潮汹涌澎湃,海面雾气腾腾,过往船舶、飞机无不胆战心惊,将其视为畏途.
上述发现令人们迷惑不在波涛滚滚的海底,人们怎样生存、又是怎么建造"金字塔"呢?西方有些学者认为,这座海底"金字塔"可能原本建造在陆地上,后来发生强烈地震,随着陆地沉入海洋,这样就使"金字塔"落到海底了;有些学者猜测,几百万年前,百慕大三角区海域可能曾经是亚特兰蒂斯人活动的基地之一,这座海底"金字塔"可能是长期生活在海底的亚特兰蒂斯人建造的,很可能是他们的一个供应库;还有些人怀疑,"海底金字塔"可能是亚特兰蒂斯人专门保护具有"宇宙能"奇特性质和力量的能场,它能吸引和聚集宇宙射线、磁性振荡或其它未知的能波,其内部结构可能是一个微波谐振腔体,对放射性物质及其它某些能源有积聚作用.
无独有偶,1993年7月,美英科学家在大西洋百慕大大约1000米深的海底又发现了两座大型“金字塔”,很像用水晶玻璃建造,边长约100米,高达200米……
海底"金字塔"真的具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吗?它真是远古时亚特兰蒂斯人建造的吗?至今仍然是无法解释的一个奇谜.
海底铁塔之谜
1964年8月29日,"艾尔塔宁"号科学考察船航行到智利的合恩角以西7400公里左右时抛锚停泊,按照南极考察计划开始工作.他们把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到4500米深的海底,进行水下拍摄工作.一天的考察工作结束后,当技术人员对当天拍摄的胶片进行显形处理时,在一张胶片上发现了奇特的东西.将该胶片放大并洗成照片后,清晰地看到一个顶端呈针状的水下"铁塔".从塔的中部延伸出4排芯棒,芯棒与铁塔之间呈精确的90度夹角, 每个芯棒的末端都有一个白色小球.综合起来看,照片上的东西很像是一座塔式发射天线.
记者问随船的海洋生物学家托马斯•霍普金斯:"这是什么东西?"生物学家回答说:"显然,它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我不想说这座海底铁塔是人建造的,否则会产生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什么人以何种方式到达如此深的海底?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去建造它?"
时隔不久,新西兰的UFO研究者把这张照片寄给美国从事月球遥控器指令研究的航天专家C•霍尼,请他对此做出解释.霍尼说,凭他多年从事研究的经验,这个神秘的"海底铁塔"是测量地球地震活动的传感器和信息转发器,建造者可能是来自太空的外星人.他们借助这套先进的仪器,及时而准确地把地球上的某些信息传送到他们的母星上去.
时间已过了三十多年了,可是围绕海底"铁塔"这个神秘事件,却一点新消息也没有.可见,这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海底玻璃之谜
我们每天都要与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打交道,如玻璃杯、玻璃灯管、玻璃窗户等等.普通的玻璃,以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硅砂为原料,在高温下熔化,经过成型,冷却后便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玻璃制品了.
然而,在很难找到花岗岩的大西洋深海海底,居然也发现了许多体积巨大的玻璃块,这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为了解开这个海底玻璃之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这些玻璃块不可能是人工制造以后扔到深海里去的,因为它们的体积巨大,远非人工所能制造.于是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玻璃的形成,有可能是海底玄武岩受到高压后,同海水中的某些物质发生一种未知的作用,生成了某种胶凝体,从而最终演变为玻璃.如果这种猜想属实的话,今后的玻璃生产就可以大大改观了.现在我们制造一块最普通的玻璃,都需要1400~1500℃的高温,而熔化炉所用的耐火材料受到高温玻璃溶液的剧烈侵蚀后,产生有害气体,影响工人的健康.假如能用高压代替高温,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
由于这个设想,有些化学家把发现海底玻璃地区的深海底的花岗岩放在实验室的海水匣里,加压至400个大气压力,试验结果令人失望,因为这种办法根本不能形成什么玻璃.
那么海底玻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迄今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自然之谜.
海底“幽灵潜艇”之谜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太平洋,日本联合艇队和美国的航空母舰“小鹰”号曾被一艘神秘的潜艇跟踪,当它被舰艇发现时,就无影无踪地消失了.在马里亚纳岛,当美日双方舰队激烈交战时,这艘神秘莫测的潜艇又出现了.它只是观战,不参战.但它救起了许多交战双方落水的水兵,这些水兵被一股神秘的海浪送上了救生艇.这艘潜艇的速度和反应惊人地快,就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相信世界各国也造不出这样的潜艇.当时,美国海军把这艘神秘的潜艇称之为“幽灵潜艇”,并称谁取得建造“幽灵潜艇”的技术,谁就会取胜未来的海战.为此,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动用潜艇全面在南太平洋各水域搜寻.苏联也不甘落后,也派出核潜艇在太平洋、大西洋各海域搜寻.谁知,不仅未发现“幽灵潜艇”的踪影,而且血本无归.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在南太平洋的广阔水域,它又神秘地出现并多次跟踪潜艇,有时整体露出海面亮相.到舰队派直升飞机向它靠近时,它又消失的无影无踪.美国的“企业”号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核动力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海域发现“幽灵潜艇”,正准备反击时,“幽灵潜艇”突然在声纳的定位中消失了. 到八十年代末,“幽灵潜艇”又在斯堪的纳维亚水域不断出现,它甚至胆大包天,还潜入挪威、瑞典等国的一些军港.
1990年,在北约海军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中,“幽灵潜艇”再次露面.北约集团和挪威、瑞典本国的10多艘军舰在开恩克斯纳海湾企图抓获“幽灵潜艇”.炮弹和深水炸弹雨点般攻击目标,谁知它却毫无声息地消失了.最令人不解的是:“幽灵潜艇”浮出水面时,所有军舰上的无线电通信系统、雷达、声纳等全部失灵,直到“幽灵潜艇”离去才恢复正常.最先进的反潜“杀手”鱼雷自动追踪目标,但出乎意料的是,“杀手”鱼雷不仅没有爆炸,反而消失的踪影全无.
这一下子北约海军总算明白了,“幽灵潜艇”是地球人类建造不出来的海底神秘来客.
海底人之谜
如果说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许多人会认为纯属无稽之谈,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海底也许真的有一种“人类”存在.
早在1938年,在爱沙尼亚的半明达海滩上,出现了一个"蛤蟆人":鸡胸扁嘴、圆脑袋……当它发觉有人跟踪时,便一溜烟跳进波罗的海里,速度之快,使人几乎看不见它的双脚.
时隔半个世纪,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比维尔市郊沼泽地区,多次出现一种半人半兽的"晰蜴人":身高达2米,有一对红眼睛,全身披满厚厚的绿色鳞甲,每只手仅3根手指,直立行走,力气过人能轻易地掀翻汽车,跑起来比汽车还快.目击者说,它是上岸的海底人.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的奇妙足迹.
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的水下摄影师穆尼在海底看到一个奇异的动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当那动物看清摄影师后,就飞快地用腿部的“推进器”游开了.
前苏联列宁科学院维诺葛雷德博士讲述了这样一件事: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了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这个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面对这些稀奇的水下智能动物,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美国海军上校亨利在百慕大三角区水下发现的金字塔,以及美国探险家特罗纳在巴哈马群岛海域发现的比密里水下建筑物,联想到本文提到的海底铁塔、海底玻璃、海底“潜艇”……看来,在地球上那深不可测的海底真的还有另外一种“人”——智能动物存在.
美国科学家认为,这些智能动物既能在"空气的海洋"里生活,又能在"海洋的空气"里生活,是古人类的另一分支.于是得出结论:人类起源于大海.法国著名医生米高尔•奥登也进一步强调,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水与人类的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类的祖先不是猿猴.作为这一论点的根据,奥登列举了人与猿猴之间的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大部分与水有关.例如,猿猴厌恶水,而人类婴儿几乎一出生就能游泳;猿猴不会流泪,而海豚哺乳动物(比如"美人鱼")就有眼泪.如果这种论点成立,那么达尔文的"人是由古代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结论就要被改写.
然而,持另一观点的人却认为,海底类人生物可能是另一支人类,因这些智能动物的科技水平已远远超过了陆上的人类.它们很可能是栖息于深水之中的特异外星人.
尽管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海底确有智能动物存在,而且从种种现象来看,它们的智能也是人类远远不及的.
由此看来,要想全部弄清海底的秘密,解开种种谜团,弄清这些海底的类人生物究竟是什么,还有待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待于几代,甚至几十代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

回答3:

海底有海绵宝宝和派大星

回答4:

十万个冷知识

回答5:

平洋里的深海生物
作为世界上最深的海洋,太平洋里有许多奇怪而美丽的生物,它们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人类活动范围以外。
太平洋是地球海洋中已知最深的断层所在。挑战者深渊位于马里亚纳群岛
(Mariana
Islands)
附近的马里亚纳海沟
(Mariana
Trench),它是以1951年对它进行首次科考的那艘英国海军
(British
Navy)
舰艇的名字命名的。它有10,911米(35,797英尺)深,即使是珠穆朗玛峰
(Mount
Everest)
掉到里面,其峰顶离水面也有1英里(1,609米),可见它有多深。
1960年,美国海军
(US
Navy)
的载人深海潜水艇“蒂里雅斯特号”(Trieste)
下潜到挑战者深渊底部,并在那里逗留了20分钟。当“蒂里雅斯特号”上的两名乘员雅克.皮卡尔
(Jacques
Piccard)
和唐.沃尔什
(Don
Walsh)
看见海底的小比目鱼时,他们感到无比的惊讶。从那以后,人们又发现了400多种栖息在那里的生物,其中大多数是微小、构造简单并有软壳的有孔虫类。但在太平洋深处也发现了许多更大及更奇怪的生物的身影,其中许多动物对人类来说都非常罕见。
皇带鱼(学名:Regalecus
glesne)
皇带鱼被认为是最长的鱼类,有些标本据说长达17米。这种鱼比较少见,但在世界各地的温带及热带地区,特别是太平洋海域,有时候会看见它被水冲到海滩上来。据说这种鱼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20至200米深度之间,以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由于皇带鱼身体很长,而且在靠近水面时会摆动身体前进,因此有些人认为它是海蛇神话故事的起源。
洪堡乌贼(学名:Dosidicus
gigas)
洪堡乌贼因其具有高度攻击性和凶猛的捕食方式而闻名,有时候又称为“红色恶魔”。它一般栖息在太平洋里的加利福尼亚湾
(Gulf
of
California)
700米深的水下,能长到1.8米长,四肢和触须强劲有力,能够轻松地捕获和杀死其他鱼类。它出名是因为其极佳的水下视力,以及在兴奋的时候会发光并变换颜色。
深海琵琶鱼(学名:Melanocetus
johnsoni)
琵琶鱼的名字源自从它们的鼻子处长出来的形状如钓鱼竿的器官。这个充满生物发光细菌的器官能够发光,用来引诱小鱼成为其猎物。这种深海琵琶鱼生活在1,000米深的水下,对其他鱼类来说,它是一个贪婪的掠食者,能吞下比它长一倍以上的鱼。
鹦鹉螺(学名:Nautilus
sp.)
这种章鱼的远古亲戚在长达1.5亿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鹦鹉螺的大眼睛实际上对光非常不敏感,反而是依靠它大约90根触须的触觉来感受周围的世界和寻找食物。鹦鹉螺白天在600米深的水下度过,晚上则回到水面附近的礁石上进食。它的壳经常被海水冲到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滩上,被拾获者视若珍宝。
其他的资料可以点击这个网址的左上角链接.
参考资料:http://www.animalplanet.com.cn/the_abyss/pacific/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