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励孩子奋进向上,完全没有压力也会使孩子疲乏、懒散,不知进取,但压力太大又会使孩子因无法承受而出现心理问题。我在剑桥国际教育上课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少孩子的学习压力都很大,尤其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小升初的压力更是让孩子喘不过气来。很多孩子,由于心理方面的原因,导致学习不在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而且食欲不佳,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情况。而作为家长,更是有责任帮助孩子来缓解学业压力。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应该是他们最重要、最信任的人,也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心理状态,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我们要做的是尽量帮助孩子缓解压力。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呢? 首先,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很多时候,孩子想要发泄心中的情绪,却因为没人能够倾诉导致心理疾病,而对于家长来说就是孩子很好的倾诉对象。家长要想帮助孩子就要多去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内心活动状态。所以,家长首先要聆听孩子的倾诉,要抽出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流,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成为孩子的朋友。只有家长肯把自己的心交给孩子,孩子也同样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家长诉说。这样,你才能够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也才能针对问题给孩子以实际的帮助。尤其,在孩子面临升学压力这一关键时期,家长更要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尽可能的缓解孩子心理压力。家长要尽可能的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及时跟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近况。很多时候,孩子内心是比较孤独的,需要有个人来倾诉与诉说。很多家长都以工作忙为理由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情况,只重视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不顾孩子精神与心理层面的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往往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其次,我们还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扫除内心的心理障碍。有时候,孩子会因为一次考试而对此科目失去信心,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这门学科的天赋,和别的孩子在一起没有优越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这门学习造成心理恐惧,越来越排斥这一科目。而作为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让孩子重新拾起对某一科目的信心。我们知道现在孩子迫于小升初的压力,各种大考、小考不断,孩子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一次的考试失利,很容易让孩子丧失学习的斗志与信心。这时,家长就要帮助孩子调整好心理状态,为孩子加油、鼓气。家长不要吝惜一两句鼓励的话语,这样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心理状态好的孩子往往比心理状态差的孩子,能够承受更多地心理压力。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扫除内心的心理障碍。 再次,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要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要让孩子知道,压力人人都会有,家长也会有烦恼的时候。家长要像朋友一样去与孩子交流,这样,孩子对父母的话也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而且家长也应该告诉孩子自己在面临压力的时候,是怎样应对困难、克服压力的,给孩子树立一个实际的榜样,来增强孩子的勇气和信心。家长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孩子,让孩子与自己的距离更近。孩子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向家长倾诉,压力也会越来越小。家长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交流,去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愉快、快乐的氛围中成长。在剑桥国际来上课的孩子,我了解到不少孩子由于与家长的代沟,很少与家长进行交流,反而更愿意与自己的朋友、玩伴更多地交流。其实,家长不要以长辈的身份,而要以朋友的心态,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各种烦恼,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此外,家长还要善于培养孩子的自尊,这样可以加强孩子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定力,也有助于他们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在遇到一些具体事情时,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把一些适合孩子做的事交给他们,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对一些是非问题的讨论中多让孩子发表意见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办法。孩子有自尊就会有勇气、有胆量,就会有较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剑桥国际教育的理念就是培养孩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去动手去做,尊重孩子的各种想法。这样,孩子才能够勇敢地面对逆境与挫折,更有勇气去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 最后,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来疏导以及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多个爱好就像多个朋友。家长可以在孩子空闲时,多让他们出去走走,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者是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于孩子来疏导以及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是非常有好处的。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非常心切,总是强迫孩子在课后去学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作为家长,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根据他们的兴趣及特长及理性地进行选择和培养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家长能够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便会有效地缓解以及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愉快地健康成长。
01大人对“熊孩子”的定义也许并不准确
生活中对熊孩子有芥蒂,远不只是肥胖的人有感受。
比如春节,作为一年中遇到孩子最多的时候,不愉快的事也随之多了起来。
大部分孩子爱动,但都不至于被嫌弃的程度,熊孩子是特例。去到哪家就把哪家搅得乱七八糟,随便拿桌上的东西,完了还要揣在兜里带回家。
面对熊孩子,除了生气别无他法,只想尽量远离。
可是,我们给这些爱闹事的孩子贴上“熊孩子”,甚至“坏孩子”的标签,这种判断是不够客观、不够严谨的。
大人只是从感官上觉得他们“不听话”、“不遵守规则”、“随心所欲”“情商不高”。有部分比较懂孩子心理的家长,会用“多动症”或是“对立违抗”这样的标签形容孩子。
可实际上,这些说法都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
02面对“熊孩子”,一定要重新理解他们的“问题行为”
想教育好“熊孩子”,必须先正确认识孩子为何会被当成“熊孩子”,他的破坏性举动是“问题行为”,还是“压力行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孩子虽是最该无忧无虑的,可基于生理基础,仍然存在一定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做出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或是用语言“攻击”他人,有时并非出于自愿。
孩子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可仍旧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从人格障碍理论角度来说,有“坏心”的人只是很小一部分。
对于孩子来说,人格发育尚未完善,即使出现“不良”的举动,也不能认定就是出于“坏心”,更不能认为这样的孩子无药可救。
大部分孩子的“问题行为”,并不能确切判断为“破坏性”“不良”行为,应该被当成“压力行为”来对待。
▼为何说熊孩子做出的是“压力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中,当人处于高唤醒或低唤醒状态时,就意味着处于高压状态中,会表现出冲动、甚至是攻击性行为,或者有个体处在精神状态恍惚的情景中。
实验研究证明: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都可能会过度解读他人的行为或动作。
简单来说,也就是明明别人对自己没有偏见,但出于心理作用,仍觉得别人对自己态度不好。
大人总觉得孩子有“坏心眼”,可能在孩子看来,大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未必温和。孩子会觉得,这是对他有敌意的表现。
这种情况下,不要想着强行控制孩子,让其冷静下来才是最好的方式。不要试图威胁、惩罚孩子,这样做只会增加孩子的压力,促使矛盾升级。
一.生物因素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在看待一个人情绪好坏时,通常认为这是人精神层面的问题,其实和生物学成分也有关联。
人要表现出生命力,有时会通过强烈的情绪释放展现,这时会调动生物化学物质来振奋或者是消耗身体。尤其是比较激烈的情绪,都会消耗生物机能。
对于大人来说,生物层面的压力可能来自长期性失眠或锻炼不足等因素。
而孩子的压力来源相对敏感,比如大人说话时突然提高音量,或是椅子碰撞发出的咯吱声。
这些声音对大人来说不至于造成压力,却容易对孩子造成较大刺激。
二.情绪因素
孩子很难理解自己内心的情绪,比如感受到外界压力,或是身体不舒服,有不耐烦情绪时,他们不知道怎样正确表达和控制。
孩子处理这种情况的能力不够,如果父母能及时发现,一定要适当帮助孩子摆脱情绪困扰。
三.认知因素
孩子如果自身的认知能力强,就能够保持注意力,避免外界干扰。
在整理情绪方面,能够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待生活中的问题,是比较好的一个状态。
但是,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不够,容易受外界干扰,这也是压力产生的原因。
四.社会因素
人处在集体中,人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孩子能否理解别人说的话,做出适当的回应,是需要掌握的技能。
如果不能理解大人说的话,或是不会说好听的话给大人听,很容易招致大人的不满,从而会增加孩子的压力。
了解孩子的压力区域后,请父母针对性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准确定义,不要再逼迫甚至是惩罚孩子,也不要等着孩子理解大人。
一.识别压力迹象,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做出破坏性行为时,很有可能会影响大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下,大人可能会对孩子做出过度的判断。
所以,大人要慎重判断孩子的行为,不要急着给他们贴上“熊孩子”的标签。仔细观察孩子是否正处在压力中,而不是真的“坏”。
老师和家长都能真正了解孩子再做判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才是负责任的表现。
二.找到孩子压力的来源
压力可能是内在生物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外在因素。比如:父母关系不和睦,父母脾气暴躁,这些都会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
识别孩子压力的原因,从源头上减少孩子的压力,才能让孩子更可爱。
三.减少压力,多做反思
做到前面两步后,剩下的就是通过行为减轻压力。
比如孩子对声音比较敏感,父母就要注意不要制造噪音。
若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好,为了孩子能够平和、情绪好,父母要少在孩子面前争吵,还孩子一个清净的成长环境。
对孩子来说,如果知道了压力来源,就能学着去控制自己。
四.教孩子发展自我调节方式
人都有情绪不受控制的时候,无论何时,都不能以自己不舒服为由,将负面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这时,如果能自我调节情绪,是最好的方式,比如玩游戏,或是吃美味的食物等。
总之,大人不要通过表面行为,随意给孩子贴标签。真正“坏心眼”的熊孩子不多,请识别他们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理解他们的压力,才能给孩子指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