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舰炮都有弹壳,不管是巡洋舰还是战列舰,现代舰炮的弹壳抛出方式都是直接在甲板上,更容易被看到,而大型舰炮退壳机和收集器都位于甲板下方,从表面看不出来,就拿名噪一时的德国俾斯麦号来说吧:俾斯麦的SKC34的推进药是装在金属桶里,嵌在弹头后方,大口径舰炮中很不寻常,类似战车炮.其他国家舰炮多采用多个分离式药包,特别是英美.
SKC34的好处是靶场循环射速高,整合一体的炮弹可以和装填设备更好结合.药包的话需要更长时间安装弹头和药包,而且金属桶装推进药比软包装的药包更加安全
但是SKC34的弱点也明显,进弹机构容易卡壳,退出的空弹壳需要细心处理.所以俾斯麦炮塔后方有专门的排出弹壳的出口,这个额外的出口容易给俾斯麦本身防护就不够的炮塔带来进一步的脆弱化.金属药桶的发射药不容易随便改变装药,所以无法用装药量改变弹道
进弹效率上,口径增大,金属桶额外重量造成问题,虽然炮塔本身有很多精良的自动机械,但是把炮弹从炮塔底部运送到炮管,中间需要一些人力供应,整合的炮弹就成了大负担
所以SKC34很像是超大的步qiang,设计相当独特,配合轻量炮弹,射程超过米国的MK6,初速大大超过同时期的同类火炮,而且弹道很平直,中近距离绝对是综合方面最好的舰炮之一(不考虑炮塔和火炮本身的可靠性和生存)
战列舰炮弹不是一体的炮弹了,这类炮弹体型和重量相对发射条件来说都很大,射程的控制很大部分取决于推进装药,运输与装储都很危险也不好装填,是分开把巨大的物品装入一个容器里所用的空间小还是把一个整体的炮弹放进去的空间小?决定分体炮弹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节省空间和便于控制弹丸的射程。战列舰一般都是弹丸和发射药分开放置,分开装填。还有一点,光是弹丸就将近1吨重,光装填就要很费力气。战列舰上都是自动装填,弹丸和发射药分开,既保证了装填的速度又使安全性提高。
战列舰主炮是自动装填,将弹头和药包分开装填能为装填系统省下很多空间,同时战列舰炮弹规格巨大,有弹壳的话在运输和处理上都十分不便。
舰炮里面炮弹带弹壳的最大口径应该是得梅因级巡洋舰的203mm主炮。尽管弹药分离的装填方法方便又划算,但是为了追求10发/分的高射速,显然难以满足要求,于是弹壳被搬进了中口径舰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