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是一碗羊汤毁了一个国家.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经常是你敲我一榔头,我打你一棒子,军事行动比演习都多。有一年,宋国大夫华元率军攻打郑国,夜宿某地。由于第二天就要和郑军交战了,为了振奋士气,华元吩咐炊事员给大伙加餐,每人分一大块羊排骨。当晚,士兵们兴高采烈地捧着骨头大啃特啃,只有华元的马车夫羊斟在一边喝凉水。原来华元军务繁忙,忘了交代分给羊斟一份。羊斟见其他人吃得满面红光,不禁气不打一处来: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领导好处多,怎么我就那么背呢!这不是诚心作践我吗?有仇不报非君子,羊斟暗暗打定了主意,决定以牙还牙,第二天要华元的好看。
第二天,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互相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正酣的时候,羊斟忽然一甩鞭子,驾着马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对羊斟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脸答道:“我的地盘我做主,昨晚你有权不给我吃羊肉,今天我有权让你当俘虏。”就这样,羊斟驾着指挥车径直到了郑军大本营。可怜华元研究了一晚上的兵法计谋还未施展,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战俘。
民以食为天,所以不给人吃饱饭带来的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无独有偶,几百年后,中山国的国君也不幸重蹈了华元的覆辙。
中山国国君某次设宴款待群臣的时候,上了一大锅羊汤,为了方便,国君让仆人把汤分到客人们各自的碗里。不过人多汤少,当轮到一个叫司马子期的大夫时,羊汤已经没了。司马子期当时没表示什么,但回到家后,越想越不对劲,认为这是国君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意出他的洋相。司马子期一怒之下叛逃到了楚国,并怂恿楚王攻打中山。楚王听了司马子期的一面之词,便把中山君当成了虐待臣下的暴君,派出军队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号“解放”了中山。中山君因一碗羊汤丢了王位,只能出逃外国、四海为家了。
曹操征召司马懿出来做官,司马懿不愿意,得罪了曹操又没好下场,就装病,曹操不傻,大小伙子说病就病了,八成是装的,就派刺客前来试探,作势要杀司马懿,司马懿装的挺像,骗过了刺客,刺客回去禀报曹操,貌似真病了,曹操不管真假,就让刺客一直盯着司马懿,司马懿没办法就一装装了好几年,一直装到曹操第二次来请他出山,如果被发现在装病,以曹操的性格,我请你,不来,看不起我,还骗我,就算司马懿他爹当年提拔曹操当了洛阳北部尉(曹操第一个官职),就算司马懿的大哥当时在曹操手下干活,司马懿还是有很大可能被曹操杀掉的(他一路走来,杀的人还少么)由此得出结论,司马懿装的很成功,能在一心想找你破绽的人面前不露出破绽,说明不光是大的方面,一些小的细节也把握的很到位。这是第一次装病,还有第二次装病,比第一次更精彩
曹爽独断朝纲,架空司马懿,司马懿告老回家蛰伏,曹爽不放心司马懿,正好心腹李胜要外放做官,就派他去试探司马懿,具体内容不再赘述,详见三国演义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司马懿的演技绝对是影帝级的,换了我是受不了粘粘的粥在我身上流的,可见他的细节把握的很好,毕竟只要一个不慎,就会被人识破,人家就是专门来试探你,专门来找你破绽的,这是成功的案例,失败的案例来源于司马懿的对手曹爽,曹爽的谋士桓范见到曹爽几兄弟经常一起出城,就提醒他,要留人在城里,(曹爽将几个兄弟安插在关键岗位上,控制着皇宫的卫队,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么),不然,会被司马老儿钻空子,趁你不在,夺取城内控制权,把门一关,让你进不来,曹爽虽然嘴上不以为然,但还是照桓范说的做了,但是,后来有一次陪皇帝去祭祖,哥几个一起全出了京城,被司马懿抓住机会,利用私自豢养的死士读取了城内控制权,并由此最终干掉了曹爽,从此实际掌握了魏国的政权,详见三国演义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如果司马懿不注重细节的把握,他就无法成功,甚至可能早就被对手干掉了,也就没有后来的西晋,东晋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很著名的从小事做起的例子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雷锋同志就是从“扫一屋”做起的最好的典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也是诸葛亮。说的是他的诚信使他成功。
五出祁山时,诸葛亮吸取前几次的教训,采纳长史杨仪的建议,把部队分成两半,一半出祁山,一半留守汉中;百日之后两边对调,以保证军力充沛。一次,白帝城李严运粮误期,诸葛亮被迫在卤城就地割麦。恰好一批士兵百日守城期限已到,应当换防之时,司马懿领二十万大军前来攻城,形势迫在眉睫。诸葛亮却依然严令应当回汉中的士兵立即回还。众军闻听此言,立即军心大振,与从汉中赶来的另一半部队一起,以一当十,杀得远来的司马大军丢盔弃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