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心中的杜甫》为题的800字作文

2024-12-13 10:33:5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致我心中的真诗人——杜甫 第一次来这,很难过,看到这么多人都不够尊敬贤圣,我的心里一片冰凉,这是不是中国人的悲哀啊? 很早就读到你,很早就看到那些对你的评论,可是当时都不懂,只能囫囵吞枣地接受。到现在,年纪渐渐地大了,经历的渐渐地多了,也就慢慢地有些理解你了。所以每一次想到你,心里都充满敬仰,是真心的,不是盲目的。 我也有幸看到过您的一处眠地。所谓一处,这可能是中国近年来文化界的一大奇观吧。我们对于曾经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明带来影响的文化人,只是利用现代的唯利是从的理念和手段进行无休无止地“资源争夺”,以达到提高本地知名度的目的。这就是现代人对待他们的方式,而我们又真正地为了文化本身作了些什么?修遗址,修坟墓,见标志新建筑和雕塑……难道就仅有这些么?昭君墓何其多也,你有我当然也能够有;湖北和河南为了诸葛亮的生地南阳争地头破血流。而我也不能确信,我所看到的杜甫墓是不是国内唯一的一处墓穴,我想,一定不是的,连杜甫的死处都没有研究透彻达成一致,全国又如何会只有一处杜甫墓呢? 杜甫死于湖南是不错,有说是在洞庭湖上,有说是一条江上,总之,杜甫逝世前是在一条破烂的孤舟上漂泊,死的凄惨确实无疑。说到这里,我不禁感到阵阵悲伤。据说杜甫死后很久,他老人家的孤魂还在楚地的烟波上游荡,后被他的子嗣收入河南埋葬。然而这也并非确定无疑的史实,所以就有这么多后人妄加揣测,想把他老人家安葬在自己的地盘上。我估计我所看到的杜甫墓其实非常的捕风捉影,那是在湘南的一条河的旁边,那条河是湘江的支流,在衡阳境内。按理说,诗人所乘的孤舟怎么也不会往上漂泊这么远,杜甫是否于生前死后到过那个地方现在我很难判断(估计可以考究出来),而当地人只是凭一只布鞋便料想诗人在附近逝世。我们姑且不论那只布鞋是否真的是诗人的遗物,单从地理位置来看就已经很可疑了,他们居然还堂而皇之的冠以杜甫墓的“美名”,真是可叹可叹啊! 诗人生前郁郁不得志,这一点我不想多说。只是他如此的才华,在当时却也没什么名气,我很为他不值,当然我知道,诗人在乎的不是名声,而是老百姓的疾苦,权且把这当作我的死心吧。可是,只要他的名气大一些,就会有人识得这匹良驹,他的抱负便可施展,即使再退一步说,我们的诗人也不至于过着“无漏偏逢连夜雨”的悲苦生活,也不至于死得如此凄惨,饥寒交迫,伴随了诗人一生,我们能不疼惜吗?可是他所思所想得却是天下深处水深火热的人民,而不是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胸襟多么伟大的情怀呀? 我们崇敬,我们爱这位诗人的地方,正是他的这种广博的胸襟,他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的博爱,与劳动人民紧密相连的亲切。天下不是帝王家,而是普通老百姓的天下,是人民的天下。我们伟大的是人从来都是想人民之所想,悲人民之所悲,这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气? 而看看我们当代的一些所谓的作家,都在干些什么?无聊,颓废,作秀,自私,唯利,黄色……毒害人的心灵。 再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其中存在大大的诟病大大的弊端。我也不想多说了。现代人多只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回答2:

我心中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