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居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民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因为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蒙古包也称“毡包”。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牧区多建移动式。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区,有着蒙古民族特色。并发展特色农业。
[编辑本段]蒙古民居的艺术特色
历史上的蒙古人过着“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游牧生活,蒙古包是适应这种生活逐步形成的建筑,称“格日”,“百盛”、“毡房”、“毡包”等,中原人叫“穹庐”。蒙古居住历史演化一.洞穴:考古遗迹证实蒙古先民最原始的住所为洞穴。随着狩猎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住宅不断改进,以适应生产、生活需要。二。窝棚:史料记载蒙古先民走出洞穴后的住宅是窝棚,一类是三木搭架覆盖桦树皮或兽皮的尖顶窝棚,另一类是用柳条、蒲草、芦苇等编成的圆顶窝棚。三.蒙古包:由窝棚演化而成,适合四季游牧搬迁,能抵御北方高原的寒冷空气。
蒙古包以木、毡为料,圆形,白色,易拆搭搬运,是生态环保型居室,史称“穹庐”。早期蒙古包分两类,一种是建于车上随车移动的;另一种直接搭在草地上。载于车上的蒙古包极富创意,大小不一,但未能流传。地上的蒙古包延用至令。蒙古包的构造和习俗蒙古包为木质框架,分陶脑、乌尼、哈那、乌德几部分。陶脑即天窗,圆拱形,如伞,由三个圆形木环和四个弧形木梁构合而成。乌尼是连接陶脑和哈那的木杆,上细下粗,上插入陶脑环形木方口,下端穿有孔眼用皮绳与哈那连接。哈那是用柳条皮绳编成的菱形网眼网片,有弹性。若干哈那连结成一个圆形的墙壁,蒙古包的大小与哈那的多少有关。普通蒙古包有四、五、六哈那,大蒙古包有八个哈那。大型蒙古包有12个哈那。乌德即蒙古包的门,有框、门槛和门楣,门框与哈那等高,门朝南或东南。
搭盖蒙古包先将整个框架固定在选定后略加修整的地面上,用毛毡围好,再用毛绳拴绕。
图1:《云南民居》(普23·7)
竹楼是滇南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属于热带湿润气候,竹楼下部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出檐深远,以利遮阳防雨。
图2:《内蒙民居》(普23·1)
邮票图案是内蒙古民居——— 蒙古包外形。蒙古包多称为“穹庐”、“毡帐”、“毡包”,是内蒙古地区最主要的帐幕式住宅,其中毡包比较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