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的主要街道和有名的店铺

2024-12-30 02:40:0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旧上海殖民区

伊莎贝拉到上海以后,先是拜访了英国驻上海领事的驻地。那可是领事馆的一楼,十分的宽敞与豪华。伊莎贝拉对于那些英国女人们的精致衣着十分惊叹,她们看上去在上海生活的非常舒适,而且打扮的富贵不已,并且紧跟时尚潮流。

黄浦江边那些英属码头附近,只见着大量的洋行、旅馆、银行以及私人别墅。那些别墅都是十分典型的英式风格,而且拥有巨大的、绿树成荫的花园。那宽阔的马车道上,彩旗飘扬,充满着的“国际化”的味道。 各色族裔的男男女女衣着考究,看上去彬彬有礼。他们和那些看上去不太有教养的人们一起,都欢快的走在小路上或者花园里。

单马或者双马拖着的马车,在上海租界的街道上随处可见。马车夫们常常穿着棉质的制服,赶着马车,吆喝着行在路上。除此之外,上海大街上还有数不清的人力车,苦力们拉着那驼着各色行李与货物的小车,为了生存而辛苦奔忙。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上海的某些重要的街道上,已经有了电灯。而且有两条电报线和伦敦紧密相连,好几种欧洲的报纸都可以在这里买到,足见上海和欧洲的信息交换十分的便利。

伊莎贝拉本认为,上海应该被外国势力同化的很厉害,但是她却没料想到,即便在这样半殖民化的环境里,上海租界的中国元素还是那么明显。在黄浦江边的英属码头,能看到的大部分服务阶层都是中国人。而小办事员和买办们,都还穿着真丝的中国服饰,上面绣着各色精致的图案,分别象征着吉祥如意与长寿健康。而那些高档次的中国店铺依然非常受欢迎,老介福绸缎呢绒店(Laou Kai Fook)就离英属码头不远,不仅老板是中国人,而且店里常常挤满了衣着光鲜与时髦的女人和孩子们。那些停在附近码头与路上的豪华马车,也都是有钱的中国人所拥有的。
还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富裕的中国人,十分喜欢英式的别墅,不仅争先购买,而且还愿意出比外国人更高的价钱。

中国人的旧上海

对于当时的很多西方人而言,上海这个城市仅仅是黄浦江两岸将近几公里面积的地方,这个名称意味着一个超级的外国半殖民地,那里充满着所有西式的奢华与文明,是远东地区的贸易与欢乐之都,甚至被称为黄河上的伦敦!

然而,一个真正的上海,中国人的上海依然存在着。这个忙碌的贸易城,依然在发展与繁荣着。它的发展,是以一种中国的方式去独立的发展,那里没有被任何的其他国家所控制为租界。根据18世纪晚期一个外国旅行家写的旅行札记,上海被认为是一个理想的贸易之所。但是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上海云集了大量的船只与货物,通过扬子江和大运河运输与上海与其它内陆省市之间。

对于生活在租界的外国人而言,中国人的上海区是一处毫无礼仪之地,那里是一个租界外的野蛮世界,社会风气古怪。于是大部分的外国人根本对那里没有任何兴趣,有的人在上海生活了很多年,离开这里的时候都从来没有去过上海的非租界区,哪怕那里和他们平常住的地方不过几步之遥。

外国人们认为,如果去了非租界区,就有可能带回各种有害的疾病与不洁的细菌,而且他们猜想,那地方一定是臭味难闻,地上充满着的污秽泥水会淹没他们洁净的鞋面。他们也认为,那可怕的上海中国区,一定是四处充满着肮脏的可怜苦力,自己定会在汹涌的人群中被这些人给粗鲁的挤来挤去,说不定会被那些驼着货物的手推车撞到脑袋或者碰伤身体。一句话,上海的非租界区,总体上一定是让人厌恶的。伊莎贝拉认为,在这个意义上,住在租借的人们似乎有些太过顽固与冷酷无情。

伊莎贝拉是勇敢的,特别的。她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陪同,决定在旧上海的中国区转一转。在她完成这次“小探险”之后,在日记里写到:“我并没有带回麻疹或者其他任何疾病,也没在路上被那些苦力们粗鲁的撞来撞去,更没被手推车上的货物所撞上。”在那里,她看到路上的烂泥巴,也闻到一些让人不愉快的味道,但是这并不比其他中国大城市的情况差多少。

在伊莎贝拉眼中,上海的非租界区超级繁忙。那些生活在社会较低层次的妇女们,基本上不在街上抛头露面,出现的大多是男人们。忙碌着的人们纷纷疾步小跑,热火朝天的讨价还价,匆忙的拖曳着货物,要不就是身负沉重的物品,或者吆喝喊叫,这一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房屋大多由色泽柔和的灰色砖石所修筑,街道一般大约八英尺宽,路面上铺着石板。然而街道却被无数的架子或者台面拥塞着,有的展示着或熟或生的食物,有的菜还正烧在锅里,这些各色各样的食物都馥郁着中国式的口味,尤其是大蒜味道十分的浓郁。即便是小小的推车,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也十分的不容易,需要抓隙择空。而此时出现了一个满清的官僚,他坐在一把镀金的椅子上,被人抬着走。跟着他的随从们就一路负责帮他在小街上清除路障,而旁边的人群们便依次分流开去,让出路来让官轿先行。

当然了,这里也有衙门。衙门里的地方官管理着上海的大约56万中国人,加上外来殖民者,总共有58万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