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
“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风雅颂各指: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扩展资料:
1、《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2、《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3、《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风雅颂 百度百科_诗经
风雅颂各指: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扩展资料:
风、雅、颂一般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部分。
《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
《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认为可能是西周时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则认为是春秋以前宋国的作品。
参考资料:风雅颂—百度百科
风、雅、颂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部分。
下面分别来看一下这三部分。
“风”指国风。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对于“风”的具体定义,不同的学者说法不同。
《毛诗序》中给出“风”的具体定义是“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郑樵的《六经奥论》试图从音乐上来解释风:“风土之音曰风。”
宋代的朱熹也有类似的解释:“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近代以来的学者多同意朱熹的观点,认为“风”即“土风”,即不同地区地方音乐。
“风”的内容很多,主要表达一下四方面的情感:
第一,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例如《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抗议。《唐风·鸨羽》写出了久困王事,在沉重的徭役压榨下人民痛苦的呼号。《豳风·东山》描述战后农村的破败景象,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痛苦,表达了人民对和平与劳动生活的渴望。
第二,讴歌劳动。比如《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
第三,抒发爱国的情感并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表比如《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相鼠》则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地鞭笞。
第四,表达爱情的恋歌和反映妇女婚姻与命运的诗篇。《召南·摽有梅》写一个女子唯恐青春易逝而急于求偶的热切心情,大胆泼辣,真挚动人。
雅”雅“分大小,《诗经》中,有《小雅》共计74篇,有《大雅》共计31篇。
《毛诗序》认为:“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意思是说,政治方面的事务分小大,所以“雅”也分小大。”雅“指的就是政务。
宋代大儒朱熹认为“正《小雅》燕享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陈戒之辞也。”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从诗的风格、声调、内容几方面对“雅”加以解释,认为“大略《小雅》多燕享赠答、感事述怀之作;《大雅》多受陈戒、天人奥蕴之旨”。
近代的学者多从音乐方面加以解释。有说“雅”即“秦声”,是秦地之乐。有说“雅”借为“夏”,指夏民族所居之地,即西周王畿地区,雅音即夏音,亦即西周王畿地区的乐歌。
颂“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颂》诗总共40篇,其中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这些都是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从时间上看,《周颂》大部分完成于西周初期。
1、风雅颂是诗经六义中的三个,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
2、简介
1)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拓展资料: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赋比兴”的观念在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不断积累,先由《周礼·春官·大师》总结:“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汉代《毛诗序》的作者,根据《周礼》的说法提出了“诗之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很明显,风、雅、颂是属于《诗经》的文体分类,赋、比、兴是指什么,则没有说明。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诗的作法,后者是诗的体裁。
一般说,赋、比,都比较清楚,兴就有疑问,后人的解释分歧很多。
至今也没有定论。
刘勰所谓“风通而赋同”,即风雅颂相通,赋则作为诗的一般表现手法,“通正变,兼美刺”,也是相同的,这些都比较好理解,惟独比和兴问题,历代解释很多。
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解释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