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舞蹈员对舞蹈艺术应具备的态度
对艺术拥有明察之情。如何表演只是外在表达的动作形态,而表现什么才是舞蹈的意义所在,舞蹈演员首先要深入作品,明确舞蹈所要表达的意图,只有知道为什么跳才能懂得应该怎样去跳。舞蹈杂志上说“:艺术无外乎就是‘表现什么’和‘怎么表现’,前者关乎‘灵魂’,后者关乎‘灵气’。当因为过于执着‘怎么表现’而连‘表现什么’都忘却了的舞者,往往会在灵魂虚无的状态中将灵气消耗殆尽。”要表演一个角色,必须首先认识到这个角色所处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所表演人物的心理特征,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在的东西,舞蹈演员才能与角色合而为一。
二、舞蹈员在表演中应具备的能力
舞台表现力是舞蹈演员内在情感与舞蹈动作的自然结合。它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舞台表现力既展示了舞蹈演员对艺术的认知水平,又表达了舞蹈演员对作品的再认识、再创造。舞台表现力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舞蹈演员若要掌握并运用这一能力,必须经历长期刻苦的训练。
1.文化底蕴是舞台表现力的前提条件。舞蹈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它涉及到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文艺门类,这就要求舞蹈演员不仅要具备舞蹈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把艺术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全面了解、广博吸收各种知识,尤其是提高文学修养。舞蹈表演需要感情的积淀,文学为舞蹈演员开拓了丰富的感情世界,帮助舞蹈演员涉足生活经历无法达到的各个领域去感悟人生,这对舞蹈演员掌控角色、感染观众是十分有利的。
2.舞蹈演员的表情是舞台表现力的重要基础。舞者表情是由舞蹈的动作,包括身心的动态活动来表现的。它通过面部表情、肢体活动、足底的移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就舞蹈而言,表情对于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舞蹈演员的表情不单由某一部位来表现。单独的眼神,如果没有身体其他部位的配合很难准确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变化。舞蹈表情是伴随着舞蹈情节及人物的内心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当舞蹈演员忘我地用心用情地去演绎作品,整个舞蹈就会鲜活起来。这时,观众所看到的已不仅仅是舞蹈动作或技巧本身,而是通过舞蹈演员的表情感悟到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3.专业功底是舞台表现力的必备素质。舞台表现力是通过舞蹈演员身体动作来表现的,舞蹈演员对肢体动作的熟练把握能力直接影响到舞蹈演员在舞台上表现力的发挥。这就要求舞蹈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舞蹈演员自身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大致包括:力量、柔韧度、稳定性(控制能力)、协调性和灵活性。一个经过严格训练的舞蹈演员,只有使自己的躯体成为编导和自己随心所欲的可塑性“材料”时,才有能力表演好所扮演的角色。因此,舞蹈演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道是“意为技先、技随意进、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此乃为艺之道也”。此话说的是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力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功底和高超、新颖的技能的支撑是没有办法完整连贯地表达艺术作品的准确含义的,更谈不上去吸引观众的兴趣了。
4.想象能力是舞台表现力的拓展和延伸。从一般意义上说,舞蹈属于高层次的形象思维。任何形象思维的形成都必须通过人们高层次、复杂的心理过程。说的更具体一些,就是首先要通过导演的想象、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进而创造出能引起人们思想和情感共鸣的艺术形象,然后再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每个成功的舞蹈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想象、创作,再想象再创作才能实现。首先一个舞蹈作品的出炉要经过编导的想象、构思和编排,然后再经过舞蹈演员的理解、感悟,用舞蹈动作及技巧呈现在观众面前,最后是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在这诸多的“想象”与“创作”之中,舞蹈演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表现编导的创作意图,又要超越编导的创作意图,加上自己对艺术形象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由此才能担负感染观众再度联想的重任。
5.传情达意是舞台表现力的最高境界。在舞蹈界流行着一句话“要学会用心去跳舞”,这里的“心”指得就是“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是古人对舞蹈艺术的解读。“《乐记》曰‘: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也蹈之也’。舞蹈是情感表现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
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舞蹈又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青少年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如蒙古族舞蹈《牧民新歌》表现了封建的、贫穷的牧民生活经过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走上了致富路,牧民们欢天喜地的情景,舞蹈中有封建压迫下牧民直不起腰的情节表演,在排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舞蹈动作,而是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用具体的舞蹈动作把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出来。再如根据歌曲改编的舞蹈《扎西德勒》、《祝福祖国》这两首歌曲曲调自然流畅,歌词朗朗上口,教学中结合歌饲再编配上优美、抒情地舞蹈动作,通过这种舞蹈动作使爱国主义教育这抽象、深刻的内容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边唱边跳的表演过程中体现出来了。
一、舞蹈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创造力,他们天生好动,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善于幻想,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舞蹈这门综合艺术它集音乐感受、身体动作、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身,我们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与训练,已经掌握一些舞蹈语汇,并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这时运用即兴舞蹈这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创造力,会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我曾上过的一课《赛马》,音乐具体形象,有骏马奔跑时的马蹄声,有人们的喜悦声。上课时给学生一个简单的提示,先请他们欣赏音乐,然后讲述出自己所感受的情景,这时学生情绪激动、讨论热烈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接着我提出让学生听着音乐编排《赛马》的舞蹈动作。经过多次练习后,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舞蹈与学生爱心教育
青少年的生活无忧无虑,这是对他们进行爱心教育的最佳时期,将爱心教育融入舞蹈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舞蹈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再让他们通过舞蹈来表现无限美好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爱亲人、爱大家、爱生活、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如舞蹈《远山的孩子》,描述了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孩子们没钱上学而渴望读书的情景,通过这个舞蹈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可以上学、有书读、有人关心、有人爱,生活的多么幸福,而贫困山区的孩子是多么可怜,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同情心,自发地表现出关注、关心的情感。类似的舞蹈还有很多,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舞蹈与学生的美育教育
舞蹈具有认识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良好的形式,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身体动作,也就是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事物的深刻内涵。因此,学生学习舞蹈的同时身体形态也同时得以训练,这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诸如手臂波浪、脚尖步等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使他们对肌体的运用从本能的无意识状态过渡到具有舞蹈功能的意识状态,通过各种舞蹈的姿态训练使四肢动作协调,躬胸、驼背等不良习惯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优雅的举止。这种外形气质的形成是舞蹈对学生产生的最直接最显著的美育功能。
总之,围绕素质教育的目的选择相应的适合学生的舞蹈内容,使舞蹈教学发挥其独持的育人功能,将是今后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