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方面的问题,我在几年前有接触过,关于安全库存,主要是取决于自己公司的订单状态,资金状态及市场信息,才能具体的做出相应自己公司和安全库存。 经济批量采购平衡库存与采购成本。库存成本与采购成本存在着二律背反的关系,做零库存还是保有安全库存要视企业自身的条件与需要。可以考虑一下采用经济批量采购的方式来对库存量和采购周期进计算与管理,但这相对是一个较理想化的状态,仍然不能忽略其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综合考虑会比较妥当。 网友:职业赌客 “安全”怎么说?我想所谓安全与不安全很难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那些日本人不是提倡尽量不要有库存吗?所以更难说所谓安全不安全了。楼上几位哥哥都提到了不同的因素,都很重要,特别同意子良所说的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问题,其实现在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推进JIT效率,所以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的LEAD TIME并不会相差很多。再来就是制造与贸易的问题,制造型企业与贸易型企业都应该考试到生产时间的因素,这对各方面的供应商都有个严格的要求,所以,大部分大型企业的供应商越来越少,因为这样的长期紧密合作才能保障他的可靠性,而不是供应商越多越好,不是说这边来不及就调那边,那边不行,再另外找,那样的成本可能更高。 另外说到库存成本与采购成本的问题时,一般来说,库存成本肯定相对采购成本要高,其实根本很难找到所谓最经济的采购成本点,再加上时常上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所谓“安全”是需要以相对高的库存成本达到的。那样,从企业本身来讲可能已经不安全了。 综合来说,所谓安全库存真的很难达到,能达到的,我觉得只能是找到一个或多个尽量可靠的供应商与客户,根据市场信息及时安排自己的库存,再加上一定量的抵消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库存(根据自己的经营产品服务以及自身资金情况决定),以能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库存程度。个人看来,有些时候宁愿放弃部分客户,也不要花太多资金来解决库存问题,得不偿失。
应该是指国际贸易型企业吧。我看文章中有说国际采购的货物,应该是指这一类型,不知道老兄对这一型的供应链上安全库存的设定有何高见? 我还是说一下通常的思路吧。贸易型企业和制造型企业在进行分析时会略有不同。 但对于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是没什么差异的。一般安全库存的设置是在库存成本和机会损失成本之间进行平衡的,具体考虑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需求因素,包括需求变化、预测的可信度; 二是供应因素,比如前置期变化、前置期估计不准确、供应的安全性; 三是库存政策,要考虑缺货的危害、物品储存费用、报废成本、损耗率、储存空间需求。 具体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主要是在供应因素的影响上有所不同。对于国际贸易型企业来说,可能因为采购周期长,资金积压大,也要考虑资金周转因素。
一般来说,安全库存的设定是有一些固定的分析思路的。 但根据供应链形式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考虑因素。 不知楼主想讨论的是那种企业的安全库存设定,最好能明确一下,不然范围太大了。
我看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去规范。比如空运提单上的航空公司单方面的条款2周内(甚至更长)到达目的地属于正常,海运更是离谱。 在出现意外时,货物在海上漂或在天上飘,下不来的话,重新定货可能就会来不及(如果库存只有1-2周的话),即使来得及也会产生额外的空运费用。如果不能保证在相对合理的时间内将货物运到目的地,安全库存就失去意义了。 比如条款中规定了空运2周内到航空公司免责,但实际在计算时往往最多算4天运输时间,那10天的货从哪里来?补货的费用不就得自己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