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有何紧密的联系?

2024-11-25 16:36:5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
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
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再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为人对理想的追求提供了科学论证。人生有境界问题。人生的境界就是人生的追求,是人生理想问题。境界的高低优劣以理想的性质为转移。
理想是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人的自身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集中体现。因为人是在确立和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呈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理想的状况和性质对于人的成长是极端重要的。一个崇高的理想就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它在人的一生中始终照耀着人的前进的道路。
在人的各种理想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理想。我们要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邓小平非常重视理想教育。他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他还强调一定不能放松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和宣传,“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同上,第110页)
无庸讳言,在一些人当中,尤其是有些年轻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兴趣,发生所谓信仰危机。原因很复杂,但有两点很值得注意。一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挫折所引起的思想震荡,另一个是对我们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两条归结起来还是历史观的问题。人类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是社会发展规律。但这条规律的实现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反复曲折的途程。在这个过程中暂时的挫折甚至逆转是完全可能的。历史规律是大尺度的,它的实现不是以日以年计算的,而是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新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生产方式没有不经历反复的,社会主义这种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根本转变更是如此。邓小平说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同上,第382-383页)“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观察社会必须具有历史眼光。至于我们实行市场经济,目的在于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尽快实现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达阶段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进行物质和思想准备。我们的长远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的近期理想是全力实现党制定的战略目标,为实现长远的社会理想奠定基础。在经济上我们的理想是通过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来实现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妨碍我们的理想,而是为我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指明了道路。
除了社会理想外,我们同样重视个人理想。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素质,可以尽量发挥和培养自己的特长,充分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任何个人的理想都不能与社会规律相违背。社会是决定个人理想能否实现的大环境。在旧中国许多知识分子抱有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但不可能实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为他们的理想的实现提供可能。任何个人只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求得个人的发展。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总要使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变为大人物。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不少被贵族视为下贱人的演员、小贩、理发师变为将军、元帅。在中国革命中有多少放牛娃、矿工、普通农民变为政治家、军事家,变为各级领导。可是,如果站在历史规律的反面,就可能断送个人的前途和理想。要沿着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前进而不能逆向而行,这是我们确定人生理想和目标的根本原则。

回答2:

1)交朋友:从管理学上说,编织朋友网络是相互利用。到了这个年纪了才觉得是好朋友应该相互欣赏。但是好朋友只能在同一阶级中产生,而穷人和富人,百姓与高官,草根与明星,白丁与博学者之间永远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男女感情朋友也是一个道理,俗话叫:“门不当、户不对”。所以要找合适自己的朋友,层次相差大的朋友别去多周旋。2)做事业:从管理学上说,制定高目标才有足够的动力。鄙人认为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要一点一点的做。还没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早都用上拐棍了。所有的事情没有一蹴而就的,所以中年就不要疲于奔命,活得从容自在点了。顺带^_^你看看周围的30岁年轻人中,娶不到老婆或嫁不出去的,都是目标定高了,等他们到4、50岁后就后悔了。3)论素养:从管理学上说,人的成功在于修养。现在的人们看你成功是否是以职位或票子为准。其实那些只是外型还算好看的一个雕花玻璃杯,而你的修养和品性才是杯中的尤物,夜光下杯中盛的未必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污水;粗瓷盏裏不见得就是白开水,很可能是泡的一盏极品龙井。个中的品质全在自己的心境造化!!!所以有钱有地位的人看不上你,但你也未必能看上他们。4)看事物:从哲学上说,任何事物都是有双重性质的,事物的普遍性来的狭义而特殊性来的广义。所有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的地方,无法类比,有时候甚至没有对错,你以为错的,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对的。生活也是如此,你竭尽全力为之奋斗或守护的目标,很有可能正是别人早抛弃的。 最后也不要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什么,路已经走过,没有对错。5)谈情感:从哲学上说,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婚姻中也好,情侣关系也好或“鬼混”男女伴侣也好,时间长了看似平淡无奇,有些时候甚至难以忍受,可是时间早已将彼此交融在一起了,即使恶习劣性,也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撕毁这不堪的组合,就会发现每撕一片都会连着自己的皮肉和筋骨,所以要下决心分手时候必须要有能承受那种很痛的心理准备。
6)议教育:从哲学上说,实践不同于生产劳动,它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只是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现在我们对孩子过分溺爱,我们担心他们吃苦受罪,忧虑他们禁不起风雨,我们害怕他们走歪路,按我们的想法去让下一代人生实践。那就象高脂高糖一样危害着他们的健康,我们全家人甚至更长一辈人为他们搭起了大厦,然后痴呆呆地望着他们在大厦里柔弱的发育,他们也就从此不能真正的走自己的人生实践道路,也不能真正地满足自己的价值需要。
最后,我们对待父母不可做“薄养厚葬”的傻事了,他们那一辈子受的磨难太多了,善待他们就是善待我们的良心。说起善待,父母都很心疼钱的,但撒点小脑子事情就会有比较满意的结果;比如,可以去酒店订一份极品饭菜,端回家告诉父母说是在小店里5元的特价菜,然后看著他们幸福的享用。其实大多的时间他们根本就不需要你的荣华富贵,每周你多回家点时间和他们谈谈回忆一个过去的故事就可以了。当然对自己喜欢的人也可以仿照这样的模式,通常有一句不太中听的话,“到老了,有人需要你照顾是你的幸福”;可是在年轻时候大家都很少真正地去注意过这一点,为了明天的老去珍惜现在拥有的人。

回答3: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称为“爱智”。苏格拉底曾说, “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因此很多人开始觉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回答4:

哲学是所以科学的基础,与我们的联系紧紧相连···

回答5:

人对事物产生了惊讶,这样就产生了哲学,如果牛顿对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没有产生惊讶的话,就不会有发现万有引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