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现状

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
2024-12-21 06:46:0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我们在大学扩招合并造出这么多大学生的时候,当初是个什么思维?因为当初我们国家大学生的比例严重低于欧美平均,所以我们就误以为我们培养更多的大学生之后我们经济会更有质量,会更高速的发展。我们哪里知道,这个想法前提就是个问题:美国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大学生,而中国培育出这么多优秀大学生为什么失业?难道是我们学生程度不够?难道是我们同学不够用功?难道是我们同学专业不对口?  这应该是媒体里面所谈论的现状,实际上这些解释都是错误的:事实上,既不是我们中国学生不用功,也不是因为我们专业不对口。首先,我想谈一谈专业不对口,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特别可笑,而且可笑得一塌糊涂!我在美国教过不少顶尖的大学,也在世界其他地方教过不少课。可是我教了这么多的学校,我就从来没看过那里哪个学校是专业对口的。那既然美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我们中国的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有什么错呢?  再想想,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本科教育的目的就是专业不对口。为什么呢,因为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科教育。什么叫通才教育?也就是说美国大学生和我们大学生一样,要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那么这些学问跟就业关系不大,这就是通才教育的本质。  那么请读者做反向思维------产业链跟我们大学生就业难有什么关系。关系太重要了,而且是唯一的。在整条产业链六加一的环节里面一是什么,一是制造,就是这种血淋淋的制造业,还有六,六就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零售这六大软环节,六加一的环节里面,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六而不是一。举个例子来讲,就说工厂,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那么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产业链里面六大软环节需要大学生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  那么,今天的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以一为主而不是一个以六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个产业结构本身,构成了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源头。我国的产业现状不足以支持这么样的大学生比例,这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原因。那么为什么美国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呢?因为美国所掌握的就是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的六部分。它要通过大学生的通才教育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但是有一点是我们一直忽略的,那就是我们甚至不理解国际产业的分工当中我们国家是处于何种的劣势地位。  所谓劣势,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它产生了诸多的后遗症,读者应该已经完全感受到了。就比如我们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考研究生,研究生考过了又失业了。再考博士生,但是博士生要做本科生的事,你不觉得是很大的人才浪费么?重中之重就是产业链问题

回答2:

就业形势本来就是一个很严峻的的事情~在每个国家都是。
我从事过一段时间的人力资源;也走过那漫长的摸索着给自己定位的道路。
从人力资源调配来看:公司招吻合某个岗位的人难;个人的情况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吻合度不够。
从公司角度来看:每年都会花费一笔招聘费用,而岗位的人员依然流动~招聘每年都在继续。
从个人角度来看:职业更换(跳槽,转行)频繁,大多数人都在摸索着给自己的未来人生在职业上一个定位。
楼主既然在问就业形势,那么我就再多言两句。
形势、趋势都是外在的客观因素,每个个体内在的潜能如果能够慢慢被点燃并且释放出来,那么对于这个人对于这个人所在的那个吻合的岗位都是一桩美事。
那时,对于就业形势怎么样,根本就不是一件重要的事了;重要的是当你稳稳的航行在由自己内心所引领的方向上,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会有人能够取代你,都不会有人能够复制第二个你。

对于青年人来讲:在年轻的时候就去发展自己最想最具有热情的事,比什么都重要;中间肯定会存在非常多的阻碍,记住,这些阻碍当你跨越过去你回头再看去的时候,会觉得那些阻碍其实是帮助你人生向上登高的台阶,而只有在你还没有跨越的时候你才觉得它是阻碍。当你从心智和行为上不断去越过那些无数的阻碍,你的潜能和能力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即使当下你无车无房,你也会感觉到你在这个世界的存在中越来越安全。

回答3:

2004年4月26日,中国发表《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第一部专题阐述就业现状和就业政策的白皮书。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
中国有近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繁重、艰巨、紧迫。
中国政府从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中国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就业权利,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就业,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求。
中国政府从国情出发,通过实践探索并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目前,中国已建立起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企业富余人员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形式更加灵活,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按照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中国政府积极参加国际劳工事务。中国批准了《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赋予同等报酬公约》、《就业政策公约》等国际劳工公约。在劳动就业领域,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众多国际机构以及许多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
编辑本段就业基本状况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水平较低,就业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人口与劳动力
200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2.92亿(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889万人,其中城镇42375万人,农村57514万人;经济活动人口76075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为76.2%。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6%;技术工人中,初级占61.5%,中级占35%,高级占3.5%。
就业总量
2003年,中国城乡从业人员达到74432万人,其中城镇25639万人,占34.4%,乡村48793万人,占65.6%。1990—2003年,共增加从业人员9683万人,平均每年新增745万人。
就业结构
  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1990—200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8.5%提高到29.3%,从业人员达到21809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定在21.6%,从业人员达到1607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由60.1%下降到49.1%,从业人员为36546万人。从城乡就业结构看,1990—2003年,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73.7%下降到65.6%。从不同经济成分就业结构看,1990—2003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减少3470万人,为6876万人;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增加3596万人,为4267万人,占同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46.5%;各种外商投资和多种形式经济,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就业形式迅速兴起,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就业率
近年来,在就业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城镇失业率的急剧上升。2003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人。
2004年,中国政府确定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为新增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再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
2010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为全年目标900万人的13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5万人。年末,全国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2009年底降低0.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多,居民收入不断增长。1990—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元增长到8472元,增长4.6倍,实际增长1.6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686元增长到2622元,增长2.8倍,实际增长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