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零用钱消费在100元以内的占39.5%;有5.6%的中学生零用钱消费超过200元。9 5%的同学零花钱来自父母;4%的同学零花钱来源于亲戚(包括压岁钱);靠打工或其他方式为1%。有8%以下的同学花掉了零花钱的100%;有24%的同学花掉零花钱的75%—99%;48%的同学花掉50%—74%左右;20%的同学花掉50%以下。 众多中学生的名牌意识没有转化为购买行为,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方面。首先是受购买力制约。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自己“买不起名牌”。调查中发现一些特例,如某学生父母双双下岗,竟还逼使父母为自己购买名牌服装。但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名牌消费欲望很大程度上被抑制了。一旦这一消费群体成长起来,有了独立的消费能力,在“补偿心理”的作业下,求名动机会普遍而强烈。其次是消费观念影响。中学生与社会有一定程度的隔离,中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封闭,而正统教育又不鼓励名牌消费倾向,是部分学生对名牌消费产生消极态度。就服装而言,中学生的名牌识别能力很强(如前所述),但被问及“穿着名牌都装的心里感受”时,有41%的调查者心里反应是积极的:24%的人认为“名牌能保持和改善自我形象”;17%的人认为“能带来心理满足”;另有59%的学生反应消极:41%的人认为“穿着名牌没什么意思”,18%的人认为“穿着名牌是追求浮华的表现”。有趣的是,女生持消极态度的人明显高于男生,而高中生明显比初中持更积极的态度。中学生的这种消费观念更典型地体现在对化妆品的态度上。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极少有人购买化妆品,而自认为对化妆品品牌熟悉的只有3位女生,仅占被调查女生的3%。这种情况对商家意味着什么呢?第三,受商品特点的影响。对于服装、自行车这样社会清晰度高的商品,中学生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较明显;而对于文具之类社会清晰度低的商品来说,中学生追求名牌的消费倾向就不强烈。 中学生是多梦时节,是求美求新的狂热年龄,是对流行时尚反应最为敏感也最为剧烈的群体。因此,中学生往往是一见钟情,一拍即合,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进一步推理,崇尚名牌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现代人”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理解中学生名牌消费现象具有本质的意义。换句话说,中学生崇尚名牌是崇尚现代精神,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现代人,尽管可能伴随一些攀比的虚荣心理,追求现代的主旨却是不变的。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现代人呢?毫无疑问,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现代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其中一个核心原则是独立,对于现代中学生而言,则应以自立、简约为目标,并在这一宗旨下处理名牌消费等问题。如果你能打工挣钱,去消费名牌是锦上添花;如果你靠父母的血汗钱来过度装饰自己,那就是雪上加霜,是剥夺或压榨父母,那是丝毫谈不上现代性的。现在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的基本概念是尊重二字。我想,中国的中学生名牌消费出现的不良倾向是教育失误导致的,应从反思和改进消费教育做起。总之一句话,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希望每个青少年都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而这就是现代时尚的真谛。
因为未成年,没有经济来源,花父母的钱,所以应该少花钱
什么问题?是指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