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以用同离子效应来给出答案:两种含有相同离子的盐(或酸、碱)溶于水时,它们的溶解度(或酸度系数)都会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如果加入含有该弱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就会使该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的效应。同理,在电解质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电解质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也会降低该电解质的溶解度。
所以,你说的这种情况最后会析出部分的NaCl固体。这样的解释结果其实你自己也差不多得到了,只是不敢确定,是吧?
学习就是这样,先疑而惑,然后悟。顺便给个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257648.htm;
PS:像楼上提到Ksp的解释,也是挺好的,唯一的不同就是Ksp是可以定量的,可通过计算得到生成沉淀的量,但只针对难溶物;而同离子效应是定性的,只能得到有沉淀这个结果,但并不能计算生成多少沉淀。
参考不溶物的Ksp,其实像氯化钠这样的也有溶度积,但是不能完全套用不溶物的一些电导率的公式,可以定性的分析一下。氯化钠饱和以后,再加入氯化钾,显然氯化钾没有达到饱和的情况下,不会析出,那么,就会有大约等物质的质量的氯化钠析出,以保持溶液中氯离子和钠离子的溶度积的平衡。加入碳酸钠以后,同样会析出氯化钠。
也可以参考侯氏制碱法,是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通入氨气和二氧化碳,溶解度较低的碳酸氢钠就会析出,试想在理想情况下,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了饱和的氯化钠,也会有碳酸氢钠析出。复分解反应生成沉淀,其实就是高溶度积置换低溶度积。
肯定能溶解一部分的,但正如你所说Na离子和Cl离子在这个环境中已经饱和了,那么沉淀出来的就是NaCl、KCl和Na2CO3的混合结晶物。
可以溶解,但会析出氯化钠,根据沉淀溶解平衡理论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