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9%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13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该指数连续6个月保持在50%以上。本月除个别指数外,主要分项指数均现回升。总的来看,当前市场交易开始启动,企业订单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动能减弱,企业经营形势趋好,经济运行呈现稳中趋升走势。
针对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情况,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分析认为:“3月份PMI指数上升,改变了1-2月份持续小幅回落态势,预示未来经济总体走稳。从市场需求方面看,投资与出口增速有所加快,与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提高相吻合。受订单支持,预计企业开工率将有所提高。当前投资、出口增长都包含一些不确定因素,一季度包含春节影响,数据波动偏大。从目前数据看,经济运行大体平稳,对未来变化还需密切监测。”
新订单指数回升。本月新订单指数为52.3%,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15个行业高于5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6个行业低于50%。从区域看,东北部低于50%;东部、中部和西部均高于50%。从企业规模看,大型和中型企业高于50%;小型企业低于50%。
生产指数上升。本月生产指数为52.7%,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13个行业高于5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8个行业低于50%。从区域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均高于50%。从企业规模看,大型和中型企业高于50%;小型企业低于50%。
原材料库存指数下降。本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5%,比上月下降2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纺织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4个行业高过5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7个行业低于50%。
购进价格指数回落。本月购进价格指数为50.6%,比上月下降4.9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15个行业高于5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6个行业低于50%。
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本月产成品库存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3.6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等9个行业高于50%;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2个行业低于50%。
更多详细PMI分析,敬请点击PMI分析栏目
3月份 2月份 环比 同比 2012年3月
PMI 50.9 50.1 0.8 -2.2 53.1
生产指数 52.7 51.2 1.5 -2.5 55.2
新订单指数 52.3 50.1 2.2 -2.8 55.1
原材料库存指数 47.5 49.5 -2 -2 49.5
购进价格指数 50.6 55.5 -4.9 -5.3 55.9
产成品库存指数 50.2 46.6 3.6 -0.6 50.8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说明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自2013年1月起,调查样本从原来的820家扩充到3000家。由于一些行业的样本量较少,代表性不足,按照行业同质性相近原则对一些样本量较少的行业进行了合并,合并后的行业为21个。
3.调查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问卷涉及生产量、新订单、出口订货、现有订货、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2个问题。对每个问题分别计算扩散指数,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
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5.东、中、西、东北部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部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6.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PMI综合指数和各分类指数均为经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当前,我国物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缓慢,制约了物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
首先,物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多数物流企业仍处于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已采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满足一般业务操作,新技术、新成果实际应用比较缓慢。如,在物流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应用的自动化、智能化的仓储、运输、搬运等技术装备在我国物流企业的普及率不高,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的应用十分有限,网络技术还停留在初级水平。
其次,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物流信息平台是促进物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信息交换与共享的有效载体,是推进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催化剂”。目前,我国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很大一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内部信息平台,在产业层面也缺乏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之间难以实现良好的互联互通和信息无障碍交换与共享,信息孤岛现象明显。
再次,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存在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各标准化技术组织与科研机构按照传统的部门行业分工在各自领域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相互之间没有交流、协调,更没有统一规划,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弊病时常表现在标准化工作中。导致现有的物流信息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物流信息标准化进程的推进缓慢,不利于现有信息标准的有效实施。同时,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还滞后于物流业及其他一些主要行业的发展步伐,造成一些物流信息标准的适用性较差,阻碍了物流业信息化管理与操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或国际先进水平,一些物流信息标准难以与发达国家或国际标准对接,也制约了一些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如,由于商品编码、无线通讯频率不统一,像射频识别(RFID)这样的先进技术难以很快推广应用。
在超级店方面:美国的沃尔玛公司还是世界第一;
在家庭店方面:日本的赛宗集团的内容仍然是最丰富的。
当前,我国“两化”融合已经进入到一个关键时期,涌现出一批较高水平的企业和较多成熟的经验。这给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应当加强引导,加速其发展,使得更多企业借鉴他们的经验,不走“弯路”。
这次工信部组织的物流信息化企业案例中,成效都非常实在。物流业33家企业中,有9家企业的收入利润率在10%以上,其中惠尔在30%,为最高;顺丰9.6%,效益非常好。工业电子商务的案例更让人大开眼界,比如上海西本等。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进程是,初始从企业内部办公、财务管理入手,逐渐纳入业务系统,然后开始建立企业门户网站、平台。平台又从更多针对内部业务板块、子公司的内部平台拓展到面向上下游企业的外部平台。这条路径与美国差异很大。美国是先从物料层做起,然后到内部办公,信息系统向上游和下游延伸,逐渐形成供应链。中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伴随着企业业务、经营成果的扩张来提升,依附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普遍存在同质化的问题。每一个企业的信息化都是自己摸索、从头做起。如果没有形成标准化模式、流程,就难以推出标准化的系统。
我们看到,国内三四家钢铁企业所用的软件,各有其不同的业务流程和模式,能否统一协调,推出形成钢铁行业物流的标准模式和为之服务的标准信息化产品。物流领域的业务软件,能否像财务软件一样推开。这将极大地节约企业信息化成本。举个例子,在物流领域,开发一个业务软件大体报价30万元起;开发一套系统,起码要三五百万元;一个占地3000亩左右的物流园区,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费用大约为3800万元。正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搭建公共物流平台,但运作情况一般都不佳,常常出现建好没人用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