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谈到的流动性(Liquidity )有三种用法或涵义,一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来自于中国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在股票市场,我们提到流动性就整个市场而言指参与交易资金相对于股票供给的多少,这里的资金包括场内资金,即己购买了股票的资金,也就是总流通市值,以及场外资金,就是还在股票帐户里准备随时入场的资金。如果在股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交易资金增长速度快于股票供给增长速度的话,即便公司盈利不变,也会导致股价上涨,反之亦然,这是很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但这种股价上涨是有限度的,受过多或叫过剩的资金追捧导致股价过度上涨而没有业绩支撑,终难持久,这种资金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钱。
上面两种流动性多数情况下会有关联,既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通常会引发股票市场的流动性过剩,所以当国家开始收紧银根时,股票市场就会失去资金供给,表现不佳。
针对于个股,流动性是另一个概念,指股票买卖活动的难易,也就是说我买了这支股票后是否容易卖出,我们常说这支股票流动性很差,就是指很难按理想价格卖出,所以流动性差的股票多是小盘股或高度控盘的股票,是不适合大资金运作的,即便买完之后股价涨上去了,但卖不掉,对于大资金风险更大,所以他们更愿意在流动性很好的大盘股里运作,那里交投活跃,大量买卖也不会引起股价明显变动。不过中小投资者就自由很多了,由于资金量少,可以有很多选择。
二 中国如何应对流动性过剩
最优选择是继续投资,如投资各种不会引起产能短期过剩的行业,同时大量增加进口,如技术原材料、能源,即增加实物资产,而不是金融资产。从代际迭代模型来考虑,2020年之后,中国老龄化现象很严重。这种情况下,最优的选择是做出对子孙后代有利的长期投资,保护资源和环
新兴市场国家:从流动性不足到流动性过剩
中国流动性问题与全球流动性问题紧密相关。全球化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深刻变化,其重要的表现就是全球流动性过剩。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虽然有诸如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经济依然呈现快速的增长,中国增长速度最快。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官方是资本输出的主要参与者。这些输出资本的特点是数量很大,对冲不足。过去认为新兴市场国家流动性不够,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过去发生的几次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危机、土耳其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等,使得这些国家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结果导致这些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增加。
新兴市场国家成为资本输出国,导致这些国家金融风险发生了结构型变化。以前风险在负债方,流动性冲击导致货币危机从而导致金融危机。而现在这些国家面临着新的危机,即风险从负债方转移到了资产方。由于美国利率调整或美元下跌,新兴市场国家没有对冲的投资可能面对大量的损失。有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基本面很强,有的不是很好,经济不好的国家就可能出现隐患。当拼命增加外汇储备的时候,资本缩水的风险也随之而生。负债方的风险正在降低,而资产方的风险却逐渐在增加。所有新兴市场国家都在投资资本,基本上是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导致了固定收益产品供给相对不足。
以多元投资应对流动性过剩风险
充足的流动性在各个货币之间分散化的投资,引起了外汇汇率波动的增大。对中国来讲,如果仍然盯住一个货币,风险会大大增加。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支持人民银行积极推进外汇改革,多元化投资外汇储备,来保护国家经济。同时中国也在积极鼓励私人资本到海外投资。这其中包含了“藏汇于民”和“藏汇于国”之间的关系。如果老百姓懂得在海外投资,“藏汇于民”是好事情。否则就不一定是好事情。例如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海外的投资是老百姓出去投资的,主体是日本的私人企业,但这些投资的回报率很低。因此,如果老百姓投资水平不高,“藏汇于民”只是把风险转嫁给了老百姓,我们要警惕类似日本的情况发生。“藏汇于民”还是“藏汇于国”很值得思考,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外汇储备的规模应该有多大,二是其中有多大的比例应该放在老百姓的手里。
全球流动性增加,使得多元化国际投资增加,引起汇率波动增大,而固定收益类产品短缺,收益率较低。中国外汇储备已经接近1.1万亿美元,占GDP的40%。简单估算,假设中国外汇储备60%投资于美元,如果美元贬值10%,资产的损失是中国GDP的2.4%。如果这个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将会导致很大损失,所以中国需要进行积极的外汇管理。从金融的角度,需要改善投资组合,除了投资债券之外,也要投资于股票、商品、石油和衍生品。
宏观政策应着眼于降低跨时间风险
汇率制度方面,中国很有必要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要发展新的对冲工具,即汇率方面的避险工具和在岸市场。进行资本账户的有序开放和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更加成熟,2006年是中国政府货币政策非常积极的一年。从货币状况指数来看,现在中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是中性的。不过,中国的流动性仍然是过剩的。从银行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来看,2006年10月以前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银行间利率的提高,但是2006年10月后这种关系不存在了,银行准备金率的提高并未导致银行间利率的同步提高。央行的紧缩政策并没有导致资金成本的相应上升,说明货币供给相对于需求来说仍然是过剩的。流动性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是因为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的外贸出口和净出口都增加得很快,几乎是以前没有的速度,新增加的流动性部分冲销了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努力。
从宏观政策角度,在全世界投资减少的情况下,中国的最优选择应该是继续投资,如投资各种不会引起产能短期过剩的行业,同时大量增加进口,如技术原材料、能源,即增加实物资产,而不是金融资产。从代际迭代模型来考虑,2020年之后,中国老龄化现象很严重。这种情况下,最优的选择是做出对子孙后代有利的长期投资,保护资源和环境。消费问题会随着投资问题的解决而解决的。
总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市场化、城镇化和全球化推动的,而城镇化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稳投资、促进口、带消费,发展国内金融市场,改进国际资产投资,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中国这样的大国,面临跨地区跨时间的风险,全球化降低了跨地区的风险,但是跨时间问题需要中国自己解决
流动性过剩,与货币投放量过大是一方面,资金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也是一方面。
货币投放量增大是因为,越来越多的美元被兑换成人民币,迫使人民币大量增发。但这是我们能够用人民币升值来化解的。
而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却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资金在市场上流窜,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了虚假繁荣,同时给不法之徒创造了可乘之机。
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
最近流动性过剩在解决的过程中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问题,成功与否未可知
呵呵 用心思考一下吧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