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湾》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2024-12-23 15:44: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943年,这首曲子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扩展资料

南泥湾

作词:贺敬之

作曲:马可

花篮的花儿香 

听我来唱一唱 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好地方 

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 

好地方来好风光 

到处是庄稼 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 

处处是荒山 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 

与往年不一般 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 

与呀往年不一般 

再不是旧模样 

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 

鲜花开满山 开满呀山

学习那南泥湾 

处处是江南 是江呀南

又学习来又生产 

359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咱们走向前 

鲜花送模范

回答2:

  歌曲《南泥湾》创作背景:
  日寇占领武汉后,即改变侵华策略,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 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国民党也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停发八路军、新四军的军费,加之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致使整个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极大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生活陷入困境。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共中央于1939年2月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主席号召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要求部队在不妨碍作战的情况下参加生产运动,随后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
从华北调回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和边区任务的八路军第一二0师三五九旅,积极响应上述号召和指示,于1940年底进驻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方圆上百里的南泥湾,开荒屯田,生产自救。
  在1943年年初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表彰了22名生产英雄,其中第三五九旅团以上干部就有4人,王震名列第一;受奖的单位有3个,三五九旅名列第一。
毛主席给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性”,给三五九旅的题词是“生产模范”。为此,《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号召陕甘宁边区驻军,都建设自己的“南泥湾”。
第三五九旅以开发南泥湾的优异成绩,为大生产运动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其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各抗日根据地。
  自1942年起,南泥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就强烈吸引着许多知名人士,他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访问,并写下了不少诗文。著名爱国将军续范亭的《南泥杂咏》20多首诗作,著名诗人萧三的诗歌《我两次来到南泥湾》,诗人何其芳的散文《记王震将军》等,都对南泥湾垦荒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赞扬。
  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渐入高潮, 作为“生产模范”的第三五九旅,更是名震边区。这一年,延安军民精心筹办了慰问品,并带上文艺节目,要到南泥湾去慰劳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在负责准备文艺节目时,就想到应该排练一个和第三五九旅有关联的节目。
  编创人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终于构思出一个名为《挑花篮》的秧歌舞,由8位女演员挑着8对花篮,伴着插曲在台上表演,插曲歌词的最后一段名叫《南泥湾》。诗人贺敬之接到为该插曲创作歌词的任务后,结合自己对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特别是第三五九旅垦荒南泥湾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充分酝酿、一气呵成写出了歌词,由马可采用陕北民歌的调式,为它谱了曲。
  秧歌舞《挑花篮》在南泥湾慰问演出中,极受第三五九旅全体官兵的欢迎。王震高兴地走上舞台,与该节目的演员一一握手,并与她们合影留念。歌曲《南泥湾》就这样诞生了。

回答3:

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 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量的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 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 就在这一年,延安鲁迅艺术学校为当时驻地的三五九旅送上了一只歌舞:桃花蓝 。南泥湾就是其中的插曲。 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弯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回答4:

为了粉碎国民党封锁解放区的阴谋,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王震率359旅到南泥湾开荒种地,实现了自给自足的愿望。
电视连续剧“冼星海”“八路军”里均有这一情节。时间大约1938年左右。

回答5:

1943年,这首曲子诞生在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三五九旅的英雄们献上新编的秧歌舞《挑花篮》,《南泥湾》是其中的插曲。此曲旋律优美、抒情,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歌颂他们把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美丽的“江南”。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