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代理的发展历史,起源啊什么的~详细一点~ 最好写清楚出自哪里~非常感谢~

如题~
2025-04-15 01:55:1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房地产代理行业的发展


      2007年8月,易居中国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比纳斯达克还要牛的资本市场。这一事件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意味着中国房地产代理与中介业的行业发展及市场竞争又上新层级。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在中国房地产界,代理商和中介商的能量很大,对于行业的发展地位重要。而且,这个行业也养着一帮子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包括笔者以前就是直接作代理的。前两年,合富辉煌与富阳在香港上市后,并未掀起多大的风浪,当年顺驰不动产网络获得海外基金注资,也没能促其达到扩张目标。 这个行业到底走向何方?


      房地产代理和中介来发展历程


从银行体系来说,目前紧缩个人房贷,完全有理有据。可是问题来了,面对高房价,普通民众尤其是中等收入以下家庭本来就难以承受,提高个贷首付比例,不是“雪上加霜”吗?虽然目前政策暂时规定只限定第二套房贷,但在房贷整体紧缩的情况下,尤其是楼市风险进一步加大、银行更加惜贷的时候,第一套住房的贷款必然也会有所收紧。或许有会说,买不起房的人应该去租房,政府也应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对此困境,单靠商业银行已不现实,四大国有银行和多家股份制银行都已上市,为股东创造利润是他们的天职。而且,商业银行最怕房贷坏帐发生在中低收入群体头上,由于这样的家庭多数只有一套房子,即便房贷违约,银行也很难强行处理抵押物。公积金制度,也没什么指望。我国的公积金制度秉承“多缴多贷”的原则,中低收入群体从中受益程度远赶不上高收入群体,而且在首付比例方面,与商业银行相同。只有政府出面,才能解围。


(1)萌芽起步阶段(1988年—1995年) 


1988年中国第一家房地产专业咨询机构——深圳国际房地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诞生,标志着我国房地产中介业新的开端。但是,此后几年,由于整个住房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包括房地产中介业在内的整个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水平很低。直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房地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取消了对房地产经纪活动的限制,房地产代理业与居间业开始由全面起步、成长。 


在这一时期,深圳、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中介业也渐渐发展起来,1992年,上海有12家房地产经纪企业批准成立,1993年进一步增加到138家,1994年《上海市房地产经纪人管理暂行规定》颁布,有力促进了行业发展,1995年房地产经纪企业增加到758家。1993年深圳批准成立了近70家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来自港台的达利行和九鼎轩等代理商开始入驻北京,带动了本土代理企业的成立。 


(2)初步成长阶段(1996年—1999年) 


1996年《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颁布施行后,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地位逐步为社会所承认。在一些城市,房地产经纪协会开始成立,比如1996年上海市房地产经纪人协会成立,标志着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同时,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推进,尤其1998年出台“23号文”停止福利化分房,一方面促进了大量存量房进入流通渠道,另一方面也使增量房成交量放大,从而使居间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这一期间,上海市开始了二三级市场联动,使存量房交易由私房交易扩展到售后公房、次新房交易,以及购房、租房、置换等多种方式的交易,房地产经纪企业由1996年的1114家,迅速发展到1999年的2771家。著名的上海房屋置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成立于这一时期(1997年)。

但对于房地产代理业而言,这是一个先低靡后复苏的阶段。1994年,《国务院关于继续加强房地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使海南、北海等地的房地产热降温,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房地产市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由于境外人士购买大陆房产的热情骤降,外销房市场几近破灭,1997年全国房地产业跌入谷底。这一过程中,许多境外代理机构开始撤离,面对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本土代理商开始了代理模式发展方向的探索。一方面积压楼盘出现营销难题,急需解决重新定位问题;另一方面,买方市场的形成使新项目销售出现不畅,这反而给刚起步的本土房地产代理企业提供了站稳和发展的机遇及空间。 


(3)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1998年开始全面进行住房体制改革之后,到2000年效果开始全面显现,中国房地产业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商品住宅消费观念全面形成,房地产代理业和居间业开始同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尤其是自2003年后进入繁荣期。 


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中介企业数量迅速膨胀,比如2003年底,深圳从事房地产代理的公司不少于180家,至少有9000人在从事销售代理工作;比如2004年底,北京大约有2000家房地产经纪公司;比如到2006年底,上海有房地产经纪机构8625家,其中分支机构4411家。从全国数据来看,到2005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房地产经纪机构已近2万家,同时从事房产代理和居间服务的专职、兼职房地产经纪人员达几十万人。


从代理业来看,从单一代理销售,到全程整体策划,再到延伸服务项目,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品牌的创建也开始得到重视。而且,本土代理品牌强势崛起,港台代理品牌相对褪色,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下,一批优势企业已经占据全国市场的主要份额,如上房销售、世联地产、伟业顾问、合富辉煌、策源等等。


 从居间业来看,在企业数量剧增的同时,品牌化趋势非常明显,一批全国化布局的优势企业脱颖而出,如中原、21世纪、中大恒基、易居臣信、顺驰不动产等。与代理业有所不同的是,外资品牌在居间业稍逊一筹,另外一些本土企业如易居臣信、顺驰不动产等业已引进外资股本。而且,居间业企业的数量及发展比更易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如上海居间业机构就由2004年一万多家减至2006年的几千家。


房地产代理与中介发展模式 


从业务模式上看,我国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尤其是代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行业发展初期,境外机构特别是港台房地产中介结构占据市场优势,并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操作手法,形成了对中国本土房地产经纪行业的启蒙。随着本土房地产经纪企业的壮大,大陆模式逐渐被确立起来,即大陆公司吸取了台湾、香港等地的经营经验,自行揣摩出的一套经营模式。




从我国房地产经纪业的发展史看,特别是房地产代理行业一直在不停地应对自身商业模式(服务模式、业务模式)上的变革:从最初的类似批发零售性质的“包销”模式、类似于百货公司的“展销”模式,到按销售业绩获取点数的“联合销售”模式,或者只负责广告、策划的营销推广模式,再到目前流行全案策划、全程代理的“综合运营”模式,以及时下初见端倪的“网络化”销售模式,代理行的模式变更贯穿其整个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