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关羽水淹七军的罪魁祸首

2024-12-29 04:33: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正史里没有具体解释,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猜测一下。
《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资治通鉴》: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   
《横海将军吕君碑铭》: 关羽荡摇边鄙,虔刘民人,而洪水播溢,氾没樊城,平原十刃,外渎潜通,猛将骁骑,载沈载浮。   
《水经注》:关羽围于禁于此城,会沔水泛溢三丈有余,城陷,禁降。庞德奋剑乘舟,投命于东冈。  
《三国志·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三国志武帝纪》: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
《襄阳县志》建安二十四年(219)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太和四年(230)秋,八月,大霖雨三十余日,汉水溢。
《三国志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
《三国志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三国志满宠传》:左将军于禁等军以霖雨水长为羽所没。
《三国志温恢传》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近”,必将为患。
以上是关于这次水淹的记载,都是说汉水暴涨以致七军被淹,可是古代的人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主帅更不能不知道当地的气候变化,曹仁和庞德在荆州的地方都呆了好久(注:庞德是曹仁的手下,并不是于禁的手下)不应该突然被这种汉水暴涨的理由被困,还有《庞德传》记载他驻守在樊城北十里的地方,按说他里曹仁的樊城只有10里,怎么会被关羽捉到?
再说《吴主传》记载 关羽俘虏了三万人,这可是于禁60%以上的军队,又说关羽是“以舟兵”俘虏的,汉水突然暴涨,按说关羽也会有影响的,怎么会能突然就把于禁的七军俘获,让他们连逃跑都没逃成。
综上分析,我个人认为: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洪水发生之前,关羽就准备好了要打水战。
淹七军,关羽灌水的可能性最大(是可能性,前面我也说了,没有什么史料可以证明,是文盲的话你可以骂我!),其次关羽等洪水的可能性也比较高。

回答2:

首先,首要的罪魁祸首是于禁:
1、他藐视关羽,以至于没有采取防守态势,而为以后的战败埋下了隐患
2、他不懂行军布阵扎营之法,大营地势低下,才被水淹;
3、他刚愎自用,不听手下劝谏,独断专行;
4、他在出战不利的情况下,表面上不怕关羽,实际上畏缩不前,错失战机;
5、与部下庞德争功,气量狭小。
其次,还有表面上没问题的庞德:
1、他藐视上官,不会做人,破环内部团结;
2、急于求功,贪功冒进,打乱了曹操防御政策;
3、看不清大局,妄想以一个人的武力来左右天下大势,让曹魏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虚耗战略资源,导致后期反攻无力,荆州被东吴所得;
4、虽然考虑到可能水淹,但是并不派人细心打探,而是与主将生气,不顾大局安慰。

回答3:

于禁一意孤行,执意驻军。

水淹七军总的看来,《三国演义》所述,大的轮廓尚符合史实,而情节间有出入。最大的出入是,综合《三国志》各传的记载,水淹七军是由于汉水突然上涨所致,魏军是遭受了自然灾害,并不是关羽有预谋的决堰所致。当然,关羽多年镇守荆州,熟悉江汉一带的地理、气候、水文等情况,在高处扎营,避免了水患,又利用汉水暴涨的时机消灭了敌人。

从这个角度看,双方的胜负也并非完全取决于天灾,也包含着人谋的作用,也有一个军事指挥者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但因为天灾而水淹七军和因为关羽的事先谋划而水淹七军,从性质上说毕竟是两回事。对于关羽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侥幸成功;而对于于禁来说,则具有一定的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

回答4:

。。是于禁 三国志记载是汉水暴涨。 于禁等人有屯军与低洼。结果被关羽借天时给淹了。。

具体情况是 关羽攻占襄阳后 曹军大将 曹仁退军樊城,因为敌不过关羽一面坚守不出 一面率人往许都求救。 后曹操派左将军于禁 率援军救援,结果被关羽水淹、 是于禁不是曹仁

回答5:

其实就是于禁不能细察地形,在军队部署上犯了严重错误,最终让关羽利用这个错误成就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