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科学家的故事

2024-12-22 01:56:1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每个科学家都有他失败的一面,现在,我就来看一看科学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这个学会就是著名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领导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医药化学家和哲学家。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医药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68年,由于姐夫去世,他又迁居伦敦和姐姐住在一起,并在家的后院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实验工作。晚年波义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回答2:

  赫尔希
  开放分类: 人物、科学家

  姓名:赫尔希 Hershey,Alfred Day
  国家或者地区:美国
  学科:微生物学家
  发明创造:

  简 历

  赫尔希(Hershey,Alfred Day) 美国微生物学家。1908年12月4日生于密执安州奥沃索。 赫尔希于1934年在密执安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1950年以后转到纽约州冷泉港,1975年退休。 他的学术兴趣是研究噬菌体。1945年他表明在噬菌体及其捕食的细菌细胞中都有自发的突变发生,这与卢里亚同时独立做出的结果是相同的。1946年,他证明了不同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够自发结合产生突变的效应,这同德尔布吕克独立证明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1952年他又证明,进入细菌细胞的是噬菌体的核酸,这表明携带遗传信息的是核酸而不是与它相关的蛋白质。这一结论使翌年沃森和克里克关于核酸复制的发现更加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赫尔希、德尔布吕克和卢里亚因其工作分享了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美国的巧克力城,以其名命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开放分类: 物理、科学家、物理学家、相对论、教授

  目录• 简介
  • 成长履历
  • 【轶事】
  •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 爱因斯坦的贡献
  • 【著作】
  • 爱因斯坦曾是炒股高手
  • 留给爱因斯坦的话
  • 名言警句

  • 名言警句

  简介
  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1909年开始在大学任教,1914年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后因二战爆发移居美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十九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从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成功地揭示了能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恒星能源来源的难题。近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高能物理现象,狭义相对论已成为解释这种现象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工具。其广义相对论也解决了一个天文学上多年的不解之谜,并推断出后来被验证了的光线弯曲现象,还成为后来许多天文概念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对天文学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的宇宙学理论。他创立了相对论宇宙学,建立了静态有限无边的自洽的动力学宇宙模型,并引进了宇宙学原理、弯曲空间等新概念,大大推动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回答3:

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造纸术
(1)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3)造纸术6世纪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印刷术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2)11世纪中叶,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3)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3.指南针
(1)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4.火药
(1)唐朝中期书籍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4)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金的军队用火器打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取得局部胜利.
(5)我国发明的火药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来又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二)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2)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3)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4)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人们还测定了一年的季节.
(5)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6)东汉: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
(7)隋唐: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8)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三)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5)三国: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6)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欧洲早一千年.他还著《缀术》等书.
(四)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
(1)战国:扁鹊是当时的名医,后代医家奉之为"脉学之宗".他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国中医传统的诊病法.医学分科.有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
(2)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3)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张仲景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他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4)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5)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五)中国古代的地理成就
(1)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4)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5)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六)农业,手工业论著
(1)《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3)《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4)《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七)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秦汉:编写于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有些内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比欧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回答4:

爱因斯坦的学生时代

艾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和牛顿一样,爱因斯坦年幼时也未显出智力超群,相反,到了四岁多还不会说话,家里人甚至担心他是个低能儿。六岁时他进入了国民学校,是一个十分沉静的孩子,喜欢玩一些需要耐心和坚韧的游戏,例如用纸片搭房子。1888年进入了中学后,学业也不突出,除了数学很好以外,其他功课都不怎么样,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腊文,他对古典语言毫无兴趣。当时的德国学校必须接受宗教教育,开始时爱因斯坦非常认真,但当他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后,认识到宗教里有许多故事是不真实的。12岁时他放弃了对宗教的信仰,并对所有权威和社会环境中的信念产生了怀疑,并发展成一种自由的思想。爱因斯坦发现周围有一个巨大的自然世界,它离开人类独立存在,就象一个永恒的谜。他看到,许多他非常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时,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于是,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就选择了科学事业,希望掌握这个自然世界的奥秘,而一旦选择了这一道路,就坚持不懈地走了下去,从来没有后悔过。

1895年,爱因斯坦来到瑞士苏黎世,准备投考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虽然他的数学和物理考得很不错,但其他科目没有考好,学校校长推荐他去瑞士的阿劳州立中学学习一年,以补齐功课。在阿劳州立中学的这段时光中使爱因斯坦感到快乐,他尝到了瑞士自由的空气和阳光,并决心放弃德国国籍。

1896年,爱因斯坦正式成为一个无国籍的人,并考进了联邦工业大学。大学期间,爱因斯坦迷上了物理学,一方面,他阅读了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基尔霍夫、赫兹等人的著作,钻研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和马赫的力学,并经常去理论物理学教授的家中请教。另一方面,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去物理实验室去做实验,迷恋于直接观察和测量。1900年,爱因斯坦大学毕业。1901年,他获得了瑞士国籍。1902年,在他的朋友格罗斯曼的帮助下,爱因斯坦终于在伯尔尼的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当技术员。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