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爆发之前,国军有一个整军规划,计划装备60个德械师,在整军过程中,对各种不同编制的部队有着不同的名称,主要有整编师、调整师、整理师、新编师等四种称谓。至1937年7月抗战爆发前,整军计划一共进行了两期,计20个师,第三期10个师正在进行之中。实际在已完成整军的20个师中,其接受德式装备和德国顾问的训练程度也各有不同,实际接受过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的部队只有下述各师:第3师、第6师、第9师、第14师、第36师、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以及不属于正规军系统的税警总团。淞沪战场上,德械师打的很好,损失也较大,但必进淞沪参战部队总体装备水品太差,很多参战部队不管士兵素质和装备还停留在军阀混战时期,仅有的一些中央军精锐不可能扭转战局.淞沪会战结束后,退守南京,南京保卫战参战部队:第2军团(第41、第48师)第66军(第159、第160师)第74军(第51、第58师)第78军(第36师)第83军(第154、第156师)德械师有87,88,还有教导总队,约10万员名,凡事不能看表面,这些部队是哪来的?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人员是临时补充进去的,有的师原先满编8000人,淞沪会战打完剩下不到2000人,战斗力呢?当时我国还没有预备兵补充制度,临时补充的新兵(绝大部分都是田间地头征来的老百姓),谈不上训练水品如何,会不会打枪都是问题,战斗力可想而知,当时南京本来就是一座孤城,背靠长江,无险可守,当时国军已经准备和日军进行长时间的战争,不想去因为一城一池拼个两败俱伤(我们伤亡要大过好几倍日军)中国能打的部队有数,会放枪的士兵有数,死一个少一个.如果和日军硬拼,正中日军下怀,也不可能拖到日军投降,守南京是唐生智提出来的,一个是首都对全国抗日士气的影响,一个是中山陵在南京,所以有必要象征性的一守,最后折中,还是守了,本来也就没打算守住,何况根本就不可能守住,即使南京暂时守住了,但是能守对久?从抗战的大局出发,毫无意义.从抗日战争各次会战总体上看,上峰的决策没什么太大的问题,只是部队太不经打,当时国家比较困难,部队连一天两顿饭都保证不了,即使能保证,但是吃什么也是问题,士兵从小在家就营养不良,在部队超负荷行军打仗,身体就更吃不消,当时外媒形容中国士兵:精神恍惚,表情呆滞.有时候在白刃战中,3个士兵都制不住一个日军,好多小兵还没有上了刺刀的中正步枪高,看待抗日战争要全面去看,要身临其境的去看,要结合实际情况去看,要负责任的去看.不能单方面的去看,不能片面的去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顶住了,而且还和日军耗了8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如果当时的小兵还活着,现在也该在家喝喝茶,享受一下晚年,但是,他们死了.!!为了我们现在的一切,他们死了.!!即使没死的,也因为头顶帽徽的区别,一个阵营的士兵,一个阵营的英雄被抹杀了,只能在坐在枯灯下背着严重的历史问题孤苦伶仃的等死.有谁来管他们,他们只是做了当时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事,经此而已
个人感觉国军和日军的整体实力相差悬殊,单兵作战素质也有部分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