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传授知识的规律把握与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课堂的有效控制。
不是是标准的评价方式,教育的评价方式时时更新,因为知识是与时俱进的。
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方式也不一样。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完善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多的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潜能的开发。
1、评价内容综合化 .课程评价的内容;是与教育发展的功能和目标相一致的。
2、评价主体多元化.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加强“自评”“互评”,并使之与“他评”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管理者、专业人员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小组讨论会、家长开放日、师生对话、公开答辩、公众裁判。
3、评价过程动态化.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行为表现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尽量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个体化、动态化。
4、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评价学生的方式就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5、口头评价。 口头评价是一种简便易行、随时随地的评价方式,有“短、小、勤、快” 特点。
6、评语评价。评语评价是当老师与学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时的一种间接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加强了师生之问的联系与沟通,激励性强,有时也会起到一种别开生面的效果,有利于将非学业评价的内容及时反馈给学生,肯定学生的优势和进步,指出其不足。
7、成长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评价方式。成长记录袋中的材料应让学生自主选择,不要由老师一手包办。
随着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理解、所接受。例如,“参与交往状态”的评价要素要求“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的学生能出色地参与教的活动”; “学习达成状态”的评价要素要求“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课已完,意未尽的感人场面”。这些评价指标有助于促使教师真正将眼光落在学生身上,切实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学习达成状态,从而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但其问题也较为明显,即在把课堂教学关注点转移到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以后,评价课堂教学就显得更为困难了。因为听讲、阅读、思考和联想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内隐性很强,评价者很难仅凭观察做出判断,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在动态变化中运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随机交互,变化无穷,评价者也很难以把教师的作为与不同学生的反映一一对应起来。”
其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形式,不仅仅是外在的学生“参与”状态。仅是让学生自己活动,甚至让学生来“教”,让学生提出“挑战性”与“独创性”的问题,这种把教学的权利完全交给学生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成功的。况且,在现代教育史上,把学生摆在课堂前头式的“改革”,没有一个得到广泛普及或长期坚持下来的。课堂教学要有学生的“参与”这本不是什么“理念”所要求的,而是课堂教学本身所决定的。孔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教学观点,就说明教学必须要有学生的参与。现在研究“以学生为本”,不能仅在学生身上做文章,更不能仅从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形式上做文章,而应当从课堂、从教学、从教师对学上的发展所应起的作用上来认识“以学生为本”。
说到底,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学一定要对学生的“需求”负责。这一点,在新课标中是有体现的。初中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及课程的基本理念时,就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仅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而忽视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影响,其结果很可能使学生没有真正的学习的收获,教师没有切实的教学提高,离开了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缺少了教师作用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那么,课堂教学评价,尤其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其标准是什么,构建体系又应当是怎样的呢?
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的标准,主要依据是教育部新近颁发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这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是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感;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和积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形成终身受益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语文教学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完善的学习条件。就是说,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学生与教师不可偏颇;更进一步说,评学生的“学”,是评其在教师指导下的“学”,评教师的“教”,是评其在学生学习中的“教”。
首先,关于教师教学的科学性问题。
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教师讲鲁迅的小说《祝福》。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有《社戏》中的双喜等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几处文字,要求学生学习鲁迅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尤其是描写眼睛的方法描写班上的一位同学,写好之后念给班上的同学听,让同学品评描写得像不像,好不好。这样的一节课,用这位老师课后自己的评价是“这节课讲乱了”。以往说教师教学中的科学性错误,常常只是指概念上出现错误。其实,这样的错误是容易发现,也容易改正的。而像上面的这节课就不一样了。在这位教师的教学过成中没有出现知识概念上的错误,但既然是讲“乱”了,就一定是有科学性问题。那么,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在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上出现了科学性问题。这节课本来是要讲鲁迅小说《祝福》,是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而后半节课又变成了写作课,训练学生描写人物的能力。其实,回过头来再看这位教师的起始课,即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同样是目的不清,逻辑不明。类似这种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性错误,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体现“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教学自身的科学规律。如果这样的教学科学性问题在评价中得不到重视,反而还在一味地空喊学生的“参与”,那么,课堂教学质量从更本上就受到了动摇。
其次,关于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问题。
有这样一个课例,一位教师讲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教师让学生讨论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讨论大致是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自作自受、不值得同情的人;另一种认为玛蒂尔德经过十年的磨练,通过诚实的劳动,不再爱慕虚荣,成为一个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双方同学唇枪舌剑,可以说课堂上真是出现了“感人场面”。而教师呢?在这节课上,教师没有体现出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至多是一个叫起学生发言的点名员。然而,像这样点名让学生在全班发言,教师毕竟还有事可做,还有许多吵虾蟆坑式的小组讨论,就更不见教师的组织了。如今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下降,与不恰当地提倡“学生自主”,不重视教师的教学设计,不鼓励教师“驾驭课堂”,不能说没有关系。所以,课堂教学评价,不把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作为评价内容,而任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恐怕连最基本的课堂质量也难以保证。
再次,关于教师的知识教学问题。
在一次较大范围的初中语文教学效果检测中,对文言文的检测,就暴露出语文课知识教学的薄弱。测查的内容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共设置三到考题,一道题是考查虚词“之”和“而”字的用法;一道题是考查句子的翻译;一道题是考查对作者以莲花喻君子的理解。结果失分较多,得分率很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语文教学一谈知识教学,就谈虎色变。固然,对教学的传统的认识,是把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传授知识和技能”,但就是新的理念也并排除,也不可能排除“传授知识和技能”。传统认识与新的理念的差别不在于教学要不要传授知识,而在于所传授知识的内容,以及传授知识所采用的方法。不能因为强调知识的重要,而一任由教师讲学生听;同样,也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自主,而不去完成必须的知识教学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学评价要强调评价教师的知识教学,就更有其现实意义。假如在教学评价中忽视了对教师知识教学的评价,就会导致忽视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忽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忽视教师对知识传授方法的有效改进,使课堂教学在“形式”“模式”“过程”的改革中,忽视了其最本质的内容,进而影响到最终的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关于教师的教学特色问题。
鼓励教师教有特色,这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的教学特色可以从“教学内容的独特领悟与制定”“学习情景的独创与利用”“教师范读及学习示范”“教学语言面貌”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内容的独特领悟与制定”,是指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有自己的发现或自己的理解角度。”在这中间,体现出教师的知识功底、思维水平、教学艺术,以及这一切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学习情景的独创与利用”是指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设计课堂环境;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辅助手段呈现教学情景;针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组织学生的情景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设计具体的释疑解惑的情景(一般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它应当首先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而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理念”;它应当首先成为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工具,而不是人们随意打制的饰物;它应当首先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而不是某种理论的衡量。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反思课堂教学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才能使首都的基础教育在健康的道路上向前迈进。是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