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古人概括的那句话?现如今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4-12-19 11:59:2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从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化来看,和谐统一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民主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中国文化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应该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

美国语伴学英语更容易夜生活—从此不再单调乙肝能过性生活吗?十年近视,10秒解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统一的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创造出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使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民族形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据。民族复兴依赖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和科技的竞争,所谓民族复兴,其标志或标准就是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或基本品格,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灵魂,一个民族创造出自己特色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反过来又塑造着这个民族的性格。“十六大”报告把民族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如果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上分析,这样概括也是不错的。

2、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统一的精神

民族精神渗透于民族文化之中。中国古代文化,在先秦时期即已经基本成熟,在后来漫长的封建社会,又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体系为依据的。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古老的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它体现的是最朴素的平衡与和谐的观念,源于中国古人对两性关系的认识和对自然界观察的总体结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其依据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是非常庞杂的。到近代社会以前,为中国古代文化提供思想资源的主要是三大理论体系:儒、道和佛。儒、道学说,形成于先秦,是中国的本土文化,而佛教文化的形成则是吸收外来文化的成果,一般认为自东汉以后传入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的这三大理论体系,其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和谐统一”四个字。

整体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平衡协调的观念、自然和谐的观念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当中所包含的一些最基本的观念。是从阴阳五行学说到儒家、道家学说,乃至于中国化的佛教都具有的共同品质。一般来讲,儒家文化关注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文化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佛教文化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平衡与和谐。中国古代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把和谐统一作为最高目标的。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自古以来,以和为贵、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是中国人一贯的精神风貌。而在当代中国,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我们党把握全党工作大局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思想,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思想,都是既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又与传统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已故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在其遗著《中国现代哲学史》中,总结了中国哲学的传统并认为,客观的辩证法有两个主要范畴:一个是统一,一个是斗争。客观的辩证法只有一个,但是人们对于客观辩证法的认识,可以因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中国古典哲学是把统一性放在第一位的,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和”,宇宙的正常状态也是“和”,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与“同”不一样。“同”不能容“异”;“和”不但能容“异”,而且必须有“异”,才能称其为“和”。现代社会的历史是向着“和”的方向发展的,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中国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弘扬民族文化是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则为这种理论创新提供了生发之机。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文明比较,追求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更为突出,提出了和谐的命题,才算是抓住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谐”是21世纪中国的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二)民族文化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易经》),有人认为《易经》为传统文化的真正源头,民族文化的生机蕴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永不衰竭,具有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基本品质。比较而言,一些民族在人类历史当中的湮灭,并非在于其种姓的消失,而是在于其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的更为先进的文化所吸收,而丧失其独立存在之价值。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作为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延绵不绝,迎来新的伟大复兴的内在精神动力。

2、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对待民族文化的爱国主义应该承认民族文化的本位立场。弘扬民族文化,没有民族文化的本位立场,哪里会有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数典忘祖、全盘西化的文化激进主义,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文化保守主义,在今天怕都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对于新世纪的文化建设,在如何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我们的确还做得不够,主要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方面做得还不够。“五四”以来直至1980年代对于民族文化的反思已经得到这样的基本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是能够不断接受新的文化因子,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而不是象全盘西化论者所认为的是封闭型的、僵化的。把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看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品质,就能够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民族精神的内涵亦非单纯的和浅薄的,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能够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也就有了不同内涵。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为着理想,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延安精神;新中国早期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在新时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洪精神,不畏强暴、见义勇为的精神;在新的世纪,与时俱进,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航天精神等等,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就是要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让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的基本品格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通过创造先进文化、通过文化事业的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三)近代新文化运动与民主科学的精神

1、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科学的不足

科学本是指人对自然界的一种研究方法,即通过分门别类从而深入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就是古人说的“格物致知”。科学精神,最主要的就是求实的精神、怀疑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求实的精神:尊重客观实际是科学的本质要求。怀疑的精神:科学都是以怀疑开始,以肯定结束。创新的精神:发现自然规律,从而加以利用,由发现带来发明。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内容:一种是民主的、科学的、进步的、革命的、唯物主义的、辨证法的内容;一种是反民主的、反科学的、落后 的、反革命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这两种内容都是存在的,与西方的古代文化比较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大流派的哲学思想体系皆侧重于关注社会和人生,其中科学和民主的成分要少些;西方传统哲学侧重于科学和思维、以认识自然界为关注的中心,其中科学和民主的成分要多些。

中国人最大的学问在于做人的修养,而把从事物质生产、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当作是小事情。孔子把请教种田、种花技术的学生斥责为“小人”,朱熹讽刺醉心于一草一木的学问为“炊沙而欲成其饭”,都反映了中国的先哲对自然科学的蔑视态度。道家虽然主张尊重自然规律,但侧重于养生,其“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的主张及其“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的消极态度也是不利于助长自然科学的发展的。虽然历史上道士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在炼丹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炼丹术传到西方后对西方近代化学的兴起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火药的发明也是炼丹过程中的意外收获,但是,这些都不是道家理论的初衷。佛教传到中国后,虽然“教外别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主张已淡漠了其宗教神学色彩。但它关注的是人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平衡,基本上也是与科学无关的。

杨振宁先生关于“《易经》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步”的论断,虽说许多学者不愿意接受,但毕竟是令人深思的。

2、新文化运动和民主科学精神的确立

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有两次:第一次是佛教的传入中国;第二次则是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中国走上现代化的发展之路,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化自我更新的结果。

近代科学兴起于欧洲。科学就是力量,是人类进步的最根本力量,这种力量以工业革命的形式展现了出来,比较起来,中国落后了。近代中国社会,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主张向西方学习。比如,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魏源主张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都是面对西方科技进步所发出的呼声。随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人们对于西方世界了解的增多,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中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一场彻底的文化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可以说是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害。中国文化接受西方文明,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和转型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民主和科学精神的确立过程。二十一世纪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科学依然是最根本的决定力量, 民族复兴是以文化复兴为标志的,文化的复兴是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的,而经济的繁荣是依赖于科技进步的。而科技进步又在不断地为民主建设创造物质条件,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文化的繁荣,都需要我们秉承着“五四”以来确立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

两百年来,中国文化实现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毛泽东把中国新文化的特点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科学性是新文化的重要特征。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进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大的进步。

(四)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精神

1、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革新运动,实现了中国文化的转型,其中最重要的两大成果,一是在中国文化中注入了民主和科学的元素,成为新文化的两大基本元素;二是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指导思想。在“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又发展成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一些积极宣传和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先进知识分子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西方,是西方文明的理论成果,但是它已经在中国扎下了根,已成为中国新文化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近百年来,在同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而且也是中国新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占主导地位的部分。它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是唯一的指路明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佛、道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科学性。

2、实事求是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精髓的中国化的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既然说,先进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要坚持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那么,实事求是就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基本的生活态度,应该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得到发扬。

1990年代以来,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高潮过去,许多欧洲国家包括苏联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之后,再来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两百年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华民族谋求现代化的上下求索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最终成果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之缺乏科学精神,而马克思主义乃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文化的互补性使然,也不仅在于中国文化具有的包容性,从而能够接受西方文化的理论成果,更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素有求实的传统,这样的文化传统的基因才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不至产生排斥反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为活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僵化的教条,能够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中国文化的求实的传统,突出地体现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全民族统一的宗教信仰。北京大学的任继愈教授认为儒教也是宗教,这种观点在一般的意义上讲是不对的,宗教是以鬼神信仰为出发点的,而儒家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基本态度是人所共知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的佛教,其“教外别传”、“呵佛骂祖”、“反对执着”、“人人皆有佛性”、“平常心”、“看脚下”等主张均削弱了其作为宗教的基本特征的迷信成分,使其更接近于心理调适的本质,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吸收外来文化时求实的精神的体现,即便如此,佛教也并未曾在中国取得一致的信仰。关于中国文化的这一特征,哲学家熊十力曾经指出:佛教来华,学人参其玄理,而于其度脱轮回之教义,盖罕有笃信。庶民建寺礼佛,亦本厉圣相传“崇德敬学”,与“祭如在”之旨而行之。若以印度与西洋教徒坚信,与偏执之迷情,求诸中国礼佛之众庶,亦将遍索而不可得其似也。中国民族思想,未尝形成宗教,实为其富于理智之特征。

结论

而纵观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雏形在先秦时期即已基本形成,阴阳观念的形成起源于对人的基本生殖生命现象的概括,这种概括在对天地万物的观察中得到应证后,即形成了“道”的基本概念,其后就有道家和儒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道家学说以“道”为基本概念出发来探讨人“如何活着”,提出道法自然的养生理论。而儒家学说在“道”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仁”的概念,“仁”就是“人”,但它不是一个人,而是“二人”,这就有了人与人的关系的问题,在人“如何活着”的基础上还要探讨人如何立身处世的问题,儒家学说从关注人的自然性转向关注人的社会性,为我们提出了伦理和政治的思想。传统文化至此就已经基本成熟。

到了汉唐盛世,佛教文化开始融入中国文化,这是因为人的生活确实有一个精神寄托的问题。但彻底的中国化的佛教并不把精神家园建立在虚幻的天国,而是要人们“看脚下”,以务实的态度追求心灵的宁静。儒、佛、道的哲学思想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总的来说,这种文化形态是以人为本、以和谐为追求目标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分别关注人的生活的三个方面,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以佛养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因其以追求和谐为目标,也就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追求稳定有余而创新意识不足的特点。

到了20世纪,中国人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之中,终于认识到民主与科学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不足,新文化运动为了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不惜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这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文化转型时期的体现。以新文化运动为先导,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另一最重大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实现了中国化,并且成为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先进文化,必将呈现出全新的中国气派的文化形态,其基本特点是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开放性。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上讲,和谐统一、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从中国新文化的意义上讲,民主科学、实事求是是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

回答2:

我的意见是,上面的回答的不够简练
我的答案是:中国古人概括的民族精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具体表现为:进取、重德、尚义、宽容、互助、友爱等

回答3: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上讲,和谐统一、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从中国新文化的意义上讲,民主科学、实事求是是先进文化所具有的基本精神。

回答4:

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尊老爱幼,嫉恶如仇,心地善良,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