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相沉积

2024-11-25 14:46:0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现代海洋根据海底地形和海水深度,可进一步划分为滨海(潮汐带)、浅海(陆棚或陆架)、半深海(大陆斜坡)及深海(大洋盆地)(图4-3)。

图4-3 海洋沉积地形和环境划分示意图

(据 Heckel,P.H.,1972)

地史时期,由于滨浅海环境经常交互出现,目前地质文献中对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分别采用不同分类方案,下面按照两种岩类分别予以介绍。

1.碎屑型滨海沉积相类型

滨海带 是指在正常波(浪)基面以上的海岸地区,也称滨岸沉积环境。受海岸地形特征影响其宽度变化较大,水动力条件变化也大,波浪和潮汐作用十分活跃。一般根据地形及水动力状态,区分为有障壁和无障壁两类海岸。

砂坝和澙湖 波浪作用强烈的滨海带,由于海浪和风暴浪的作用,水动力条件较强,面临开阔的大洋,则形成海滩砂沉积,也有些海岸地带具有露出高潮面的平行海岸的狭长砂体构成砂坝。它们是高能环境下的产物,由分选好的纯净石英砂组成,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和向海缓倾斜的交错层理。具砂坝的滨海地区,在砂坝与海岸之间则为澙湖,发育广盐度生物群。在潮湿气候条件下淡水注入量较多时,这些滨岸小澙湖可成为滨岸沼泽,若其中生长植物则可形成泥炭沉积。与广海连通不好的海湾或澙湖,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由于蒸发量大,可发展为咸化海湾或澙湖,产生白云岩、硬石膏、石膏及岩盐沉积。

潮坪 在潮汐作用为主的平坦泥砂质滨海地带形成潮坪沉积,其沉积物组分视陆源碎屑供应的多少而定。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又可划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潮上带处于平均高潮面以上,大部分时期出露于水面,仅在最高潮时被潮水覆盖。因此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沉积物中可见泥裂、雨痕、晶痕等暴露标志,可见陆生动物和鸟类足迹。潮间带处于平均高潮面与平均低潮之间海水反复进退的地区,水动力最强,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和透镜状、脉状及波状层理,以及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露标志,生物介壳多破碎并常形成介壳滩。潮下带则是平均低潮面与浪基面之间的地带,始终被海水淹没。在潮下高能环境,由于波浪的强烈扰动作用,多形成石英砂岩,常见交错层理、水流冲刷面和波痕。由于水较浅,含氧量和透光性好,营养充分,窄盐度底栖生物大量繁殖。在潮下低能环境,以细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发育水平层理和水平波状层理,以广盐度生物如双壳类、介形虫等为特征。

2.碎屑型浅海沉积相类型

浅海区处于浪基面以下向外海延伸的海水深度不大(一般<200m)的海域,即陆棚或陆架地带。现代陆棚平均宽75km,坡度小于4°。但古代的陆棚浅海由于海岸的迁移,宽度可达数百公里。影响浅海陆棚沉积的海流主要是潮汐流和受气象因素控制而产生的风暴及洋流。陆棚沉积常以泥岩、页岩、粉砂岩为主,与中一细粒砂岩成不规则的互层,泥岩中夹有薄层粉砂、砂、贝壳层和生物碎屑灰岩,发育丰富的窄盐度底栖生物,如珊瑚、腕足、棘皮、苔藓虫和某些钙质有孔虫等,化石保存完整、分异度高,遗迹化石也很丰富,以啮食和觅食迹为主,如 Zoophycus(动藻迹)、Cruziana(克鲁斯迹)、Chondrites(丛藻迹)等。

浅海陆棚沉积中常出现风暴流沉积。风暴流是短暂的强风(飓风、台风)造成的强海流事件。当风暴浪发生时,原正常浪基面下形成的沉积物受到冲蚀,形成侵蚀面,并有砾屑滞留;同时风暴浪还将沉积物卷起,形成具密度流和重力流性质的风暴流,在粗碎屑沉积物中形成粒序层理。风暴浪开始减弱时,细粒沉积物在风暴浪导致的底流影响下形成丘状和洼状层理,再逐渐变为波痕纹理。风暴停息后又沉积泥质悬浮物,构成无风暴浪影响的“背景沉积物”。

3.碳酸盐型滨浅海沉积相类型

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滨浅海,一般具有由碳酸盐缓坡向台地演化的浅水碳酸盐沉积特征。

碳酸盐缓坡 是指从岸线向盆内缓慢倾斜底斜坡(通常坡度不足1°),在较深水的低能环境之间一般无明显的坡折,波浪搅动带(或最高能量带)位于近岸处。当碳酸盐缓坡存在时,自近岸至远岸一般由潮坪沉积、澙湖沉积的鲕粒或团粒浅水碳酸盐岩横向相变为较深水泥质粒泥灰岩或泥灰岩沉积,其中含各种完整的广海生物群化石。在垂向剖面上,可与斜坡或盆地环境的深水灰岩或具水平层理的页岩等构成沉积组合序列。现代波斯湾著名的萨勃哈(即被盐浸透之意)沉积,就是处于炎热干旱气候、海岸地势平坦、水面很浅条件下的碳酸盐潮坪沉积,形成了大量自生蒸发盐如石膏、硬石膏、岩盐等,沉积物广泛白云岩化,并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淡水淋滤作用使蒸发岩、膏盐被溶解而形成塌陷角砾岩层。

碳酸盐潮坪 碳酸盐潮坪中潮上带沉积以发育雨痕、雹痕、泥裂、鸟眼构造为特征。潮间带则发育藻纹层及藻叠层石,当未完全固结的碳酸盐沉积被风暴浪打碎并滚动磨圆,暴露地表时,往往形成氧化圈,然后在水下再被胶结形成竹叶状构造。潮下带高能环境下则形成由鲕粒、生物碎屑及内碎屑组成的亮晶粒状灰岩(grainstone),常见交错层理、冲刷面和波痕,有时也有藻叠层石发育,大量底栖生物繁殖,一些造礁生物也大量生长。潮下带低能环境下则以泥晶灰岩沉积为主,其中发育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

生物礁和碳酸盐台地 在碳酸盐缓坡的浪基面与水下斜坡的交截区域,有利于形成生物碎屑砂坝和生物营造的地形上凸起的初期碳酸盐建隆,碳酸盐缓坡开始转变成碳酸盐台地。由于在台地边缘碳酸盐生产率极高,又由于水较浅透光好,氧含量和营养充分,生物大量繁殖,一些造礁生物如群体珊瑚、层孔虫和藻类等,则形成生物礁(具有生物建造的抗浪骨架的碳酸盐建隆)。当造礁生物生长速度明显地大于周围沉积物的沉积速度时,生物礁就逐渐成了一个连续不断地水下高地,从而导致内外陆棚地分隔。这样,生物礁(晚期碳酸盐建隆)就起到了障壁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周围水体的能量、含氧量、温度、含盐度以及生物的生长。同时也增加了碳酸盐台地边缘地形的起伏,并使边缘变得更陡。当生物礁进一步向上和向前营造和加积时,可生长到海面,并在向海的方向形成坡度为几度至几十度的边缘,而进入深水盆地。至此,就形成了镶边碳酸盐台地。这是一种浅水台地,具有水平的顶和陡峻的边缘,常发育于低纬度陆棚地区。各种造礁和附礁生物异常丰富,并形成具交错层理的骨屑和鲕粒灰岩、礁核生物粘结岩和礁前斜坡环境的深水泥灰岩及礁屑塌积角砾灰岩组合。

陆棚海 陆棚海是指朝海岸方向与大陆相邻,朝海洋方向与斜坡和盆地相邻的一个浅水碳酸盐沉积环境。一般来说海水盐度正常,含氧充足,深度变化较大,从十几米到200m。其海底位于正常浪基面之下,碳酸盐沉积为连续、延伸范围广的板状体。陆棚碳酸盐沉积主要由粒泥灰岩(wackstone)组成,泥粒灰岩(packstone)和灰泥灰岩(mudstone)也常见,并与泥灰岩和页岩互层,局部可有粘结灰岩和生物碎屑颗粒灰岩。具有正常海相生物群组合,广泛的生物扰动作用、潜穴、结核状和脉状层为其特征性沉积构造。

4.深海和半深海沉积相类型

半深海区大致相当大陆斜坡的地段,斜坡上(特别是上段)常发育有海底沟谷系统。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地震)的扰动,平衡遭到破坏,大量沉积物质沿海底沟谷向下运移,构成浊流。大陆斜坡上段受浊流的冲刷,供应岩屑;斜坡下段到坡底则接受沉积,形成所谓浊流沉积。浊流沉积的最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频繁出现的韵律性结构,即典型的复理石建造。每一个韵律代表一次浊流沉积,粗粒的碎屑先沉积下来,然后是细粒的,构成粒度分选的韵律性。浊流沉积沿着斜坡沟谷下部至坡底形成扇形堆积——海底扇,向陆一方沉积物较粗,向海一方颗粒较细,成层较薄。向外逐渐变为深海底沉积。浊流沉积可含有海相化石,除浮游、游泳生物外,某些底栖生物的遗体也可被海流携带来,保存在沉积物中。

现代大洋深海盆地底栖生物贫乏,而以浮游和游泳生物为主,沉积物为各种(粘土质、硅质、碳酸盐质)软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