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鲁迅比童年
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来学生就怕,再加上是开学初的缘故,《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预习课上,同学们的神情让人感觉似乎投入不够,有点慵懒。为了让预习更贴近实际,我索性把预习的任务变了一下:让他们查资料,看课文,和鲁迅先生比比童年,第二节课展示。
下面是两篇学生作品。
第二组(石亚东执笔):童年,是让每个人都回味无穷的一段岁月,它是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内容丰富而多彩;像一首熟悉的老歌,时常在耳际盘旋;更是一杯陈酿,时间愈久,味道愈浓。
读到鲁迅先生的童年,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鲁迅先生的乐园是百草园,而我的乐园更见的宽广,生活也更加有趣。村子周围的小山上、田野里、小河旁,到处留下了我们的欢笑声。雪地里留下了我们撵兔子留下的脚印;田间地头时常燃起篝火,周围的我们啃着还未烤熟的土豆和玉米棒子,如果大人们撵来,一下子会全部不见踪影,空旷的田野里只回荡着大人们生气的吆喝声;春天的小河唱着欢歌,挽起裤脚,便会在水里泡上一天,捕鱼儿、捉青蛙、堵水,一天光景,父母都在田地里劳作,顾不上我们的,直至村子笼罩在袅袅青烟回荡起父母呼唤我们的声音,这才提起早就湿了的裤腿,一路跑回家去,一顿骂断然是少不了的。大人偶尔们也会拿鬼怪的故事吓我们,但我们不怕。
和鲁迅一样,到了入学的年龄,父母也带着我们到了学校,不过,我们上的可不是私塾,而是正儿八经公立学校。学校里教室多、学生多,老师也多,上学时不会去拜孔子像,不过,上课还是要给老师行礼,上的课也大不一样,各科都有;我们不会去一直摇头晃脑地读看不懂的文字,更不会偷偷地跑出去玩,每天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短短的课间休息时间才会喘口气;我们学校还是寄宿制学校,不过,我们通校,大约半个钟头的路程要走四趟,离学校很远的学生才会住校,鲁迅先生家可能离学校较远,要不,他怎么会迟到一次哩?
和鲁迅先生相比,没上学时我比他还快乐,上了学,可就不一定了。
第三组(吕飞雄执笔):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我觉得鲁迅的童年远没有我的快乐,不信?那就和他比一比。
先比环境。不必说高大的楼房鳞次栉比,气派辉煌,也不必说教室宽敞明亮,单单电脑室里一台台挺着大肚子的电脑,就让人无限神往,实验室里的神奇的实验,还有篮球场上的龙腾虎跃,乒乓球台上的你死我活,网球场上的活蹦乱跳……他们的私塾,我猜一定是低矮的瓦房,房后的园子也不甚宽广。
再比学科。他那时只会“对课”,要不就是放开喉咙,扯着嗓子念哪不知道什么意思的“人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们可不一样,历史让我们明智,数学使我们周密的,英语让我们懂得说“thank you”,我们画画可不是偷着画,有专门美术课。
最后再比比老师。寿镜吾老先生“极方正,质朴,博学”很厉害吧,可他只不过懂语文,不会的问题只会沉着脸说:“不知道!”讲课只会一句“读书!”我们现在可不一样了,各种专业的老师都有,不懂的问题总会有老师帮着我们解决,一大帮子老师总比得过一个私塾先生吧!
比起童年趣事,鲁迅是少爷,更和我们这些农村娃没得比。
怎么样,比过他了吧!不过,比来比去,只有一样和鲁迅我们和他没法比,那就是学识和成就,不过这不是童年的范畴。相信,只要我们能向鲁迅先生一样努力,总有一天会有人比过他的。
后记:“我和鲁迅比童年”的活动,尽管学生可查的资料少,只有课本,练习册,但同学们对这个作业还是很感兴趣。以“写”促“读”,“读”反过来又促进了“写”,较好地贯彻了“读写结合”的原则,课堂上让学生得以充分展示。读和写的过程,也让明白,作文其实也并不难写。通过展示,我也明白了:他们有的是创造力,只不过,老师要在“导”字上多做文章。
网上找到的,你改改用
《童年》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高尔基从7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别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没有,他有的就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而是更努力得读书,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
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儿时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的道理: 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等于5050。从此,老师不会再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
我们要向高尔基学习,孔子说得好:“见贤思其焉。”
我第一次知道童年是鲁迅写的。。。
OK,现在就写,木的组蹄的组蹄子的谢谢谢谢谢谢你自己不好我的组织了我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