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艺术家(转)
1890年 梵高走进一片金色的麦田,对着太阳自杀。
1893年 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喉咙。
1905年 中国近代作家陈天华于12月8日蹈海自杀。
1914年 奥地利诗人乔治·特拉克尔服药过量自杀。
1916年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注入过量吗啡自杀,年仅40岁。
1923年 日本著名作家有岛武郎与波多野秋子一同自缢。
1925年 俄国诗人叶塞宁于因精神抑郁在一家旅馆自杀。
1927年 叶塞宁的情人、现代舞之母邓肯在汽车上用围巾勒死自己。
1927年 诗人兼学者王国维投湖自杀。
1927年 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服安眠药自杀,时年35岁。
1930年 前仔蠢则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4月14日开枪自杀。
1932年 美国诗人哈特·克莱恩跳海自杀。
1933年 朱湘于12月5日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投水自杀。
1933年 美国女诗人莎拉·蒂斯代尔自溺在寓所的浴缸里。
1937年 拉丁美洲短篇小说家基罗加自杀。
1937年 匈牙利诗人尤若夫·阿蒂拉卧轨自杀,年仅32岁。
1938年 意大利女诗人安东尼亚·波齐自杀。
1941年 俄国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偏远的小镇叶拉步加自杀。
1941年 俄罗斯诗人勃洛克不堪忍受黑暗的世界自杀。
1941年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在3月28日投入马斯河自杀
1942年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寓所与妻子一起服毒自杀。
1948年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东京西郊与情人山崎富荣投河自尽。
1950年念棚 意大利作家塞何里·帕维泽自杀。
1956年 前苏联革命作家法捷耶夫于5月13日自杀。
1961年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海边用双筒猎枪击碎自己喉咙。
1963年 美国女诗档亩人普拉斯拧开煤气在厨房自杀。
1965年 南非女诗人英格丽德·乔科自杀。
1965年 美国诗人伦德尔·加雷尔撞车自杀。
1966年 中国现代作家老舍投太平湖自杀。
1966年 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1966年 新月派诗人陈梦家不堪文革迫害自杀。
1967年 智利女诗人维沃莱塔·帕拉自杀。
1968年 作家杨朔文革中不堪迫害服安眠药自杀。
1968年 诗人远千里用刀片割颈动脉而死。
1970年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在日本自卫队总监室剖腹自杀。
1971年 诗人闻捷不堪与戴厚英的“跨阶级恋爱”饮煤气自杀。
1974年 美国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吸一氧化碳辞世。
1972年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杀。
1991年 台湾作家三毛在寓所卫生间里用丝袜上吊自杀。
1972年 美国诗人约翰·伯利曼在明尼苏大学自桥上跳下自杀。
1987年 3月3日女诗人蝌蚪用手术刀割断大腿静脉自杀。
1989年 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1990年 诗人方向服毒自杀。
1991年 诗人戈麦在圆明园附近投水自杀。
1993年 诗人顾城利斧劈妻,继而在一棵树上吊颈而死。
1996年 诗人及报告文学家徐迟从六楼病房阳台上跳楼而亡。
2000年 中青报文化记者、诗人王长安在寓所中自缢。
2004年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用手枪自杀于汽车之内。
2004年 中国作家殷谦在肯德基服毒自杀。
2005年 美国作家崔斯坦·伊格夫宾州的家乡自杀。
2006年 日本女作家鹭泽萌前在家中自杀。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乎简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孤独的川端康成一边拒绝现实中的热量,一边在文字的世界里绘制着想象中热量,那个时候他开始阅读《源氏物语》,在他的一生中,这本书是另一个重大的影响,评价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语》。中学时,川端康成对于《源》还仅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体会到的感觉,他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6岁时,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内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康成的创作才华的端倪。可以看出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欲望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皈《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举“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
1920年9月 ,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处女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稿腔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处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并发表了著名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和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岁敬裤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发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剧本《疯狂的一页》也被拍成电影,获得赞誉的川端康成并没有停留不前,其写作风格从新感觉到新心理主义,又到意识流,1931年的《针、玻璃和雾》可以说是其中一个的代表,接下来,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开始出现佛教空、无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开始写《雪国》连载,3年后出了单行本,并获得第三届文艺恳话会奖。
1936年,川端康成因为对于战争的反抗而宣布停笔不写文艺时评类文章,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广泛参加相关活动。
1940年,川端康成参与成立日本文学会。
1941年受关东军邀请访问中国满洲等地,访问结束后他自费留在中国,并将妻子一同接到中国,两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编辑了《满洲各民族创作选集》。
1944年以《故园》等文章获战前日本最后一届菊池宽奖。
1947年,历经13年《雪国》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说《千只鹤》开始连载,1952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写作《古都》,同年获得文学勋章。
1968年10月17日,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也是继泰戈尔、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二位后第三个获此奖项的东方人。当他在瑞典科学院领奖时朗诵了论文《美丽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这篇论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几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诗词,来抒发自己对于日本,日本这个民族的审美体验。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赶到现场,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川端很受刺激,对学生表示:“被砍下脑袋的应该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岛自杀之后17个月,川端康成也选择含煤气管自杀,未留下只字遗书。两人相继自杀留给了后人无数的疑问。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4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西川撰文)(注:2001年4月28日,海子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海子的第一首诗是《亚洲铜》最后一首诗是《春天,十个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