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的重点字词有如下:
一、注音
(1)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2)鲰(鲰,zōu,卑微,浅陋)
(3)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4)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5)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6)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二、通假字
(1)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9)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10)不者(“不”通“否”)
(11)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三、词性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a、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b、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c、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d、道芷阳间行(取道)
e、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a、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b、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c、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d、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e、头发上指(向上)
(3)动词使动用法
a、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b、从百余骑(使……跟从)
(4)形容词用作动词
a、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扩展资料:
《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项羽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而在《史记》中,“本纪”所记录的大都是皇帝,其中项羽并没有成为皇帝,司马迁把他归入“本纪”则表现了对项羽的尊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注释】
1、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7、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第一段:项籍少时~又不肯竟学。
第二段:秦始皇帝游会稽~惮籍矣。
第三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诸侯皆属焉。
第四段:于是楚军~新安城南。
第五段:居数日~烹说者。
第六段:汉王道逢得~于是遂得脱。
第七段:汉王患之~发背而死。
第八段:当此时~项王从之。
第九段:楚汉久相持~走入城皋。
第十段:项王军壁垓下~莫能仰视。
第十一段:项王至阴陵~如大王言。
第十二段: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故分其地为五。
10周年演唱会
项羽本纪的重点字词:
1、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鲰,zōu,卑微,浅陋)
生说(读“shuì“劝告,劝诫)我曰
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彘,zhì,猪) 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词性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B 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