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社会思潮,首先要把握社会思潮。只有深入地把握了社会思潮,才谈得上合理、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
一、社会思潮的内在结构和功能
社会思潮是在一定时期内得到广泛传播的思想潮流,是一定社会集团愿望的反映,代表一定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是社会变动的晴雨表。
一种典型的社会思潮由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一是社会心理层面的群体愿望,表现为一定倾向的舆论、民怨、民意等,它是人们共同的情绪、动机、愿望趋向一致的产物。二是知识层面的理论表达。社会思潮的社会心理层面与知识层面的关系,大致相当于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关系。三是实践层面的群众运动。一般而言,这类群众运动往往是由政党或其他政治势力推动的。
如果一种社会思潮既不表现群体愿望也没有群众运动的支撑,那么它就成了学术思潮甚至只是一种学术思想。如果一种社会思潮既无理论表达又无群众运动的支撑,那么它只是舆论或民意。
社会思潮具有以下功能:
一是实践功能。它可以表现为政治实践功能。例如梁启超就认为,社会思潮从来都有政治现象的背景,政治现象又与私人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社会思潮会影响社会政治。社会思潮的实践功能也可以表现为倡导新生活方式的功能。社会思潮能使某些生活方式和态度得以通行,这些生活方式和态度产生于某个群体,被证明能有助于解决或至少能表达某些典型问题。
二是评判功能。胡适认为,社会思潮无论怎样不一致,根本上都具有评判的态度。例如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的价值,文学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贞操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贞操道德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旧戏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戏在今日文学上的价值。
三是社会分化和社会整合功能。社会思潮将有相同立场和相同态度的人们聚集到自己的旗帜下,从而使社会成员按不同的社会思潮分化开来。社会思潮通过这一方式,使具有相似结构位置的群体能够联合起来,同时迫使具有相反的世界观和利益的群体加入某种与之对抗的思潮。
二、社会思潮的特征
社会思潮具有阶级性、时代性、方向性、暂时性、排他性等特征。
第一,阶级性。社会思潮只能产生于阶级社会,它是利益冲突的表现。社会思潮的阶级性,并不意味着每一个社会思潮都同特定的阶级有着对应关系,它的社会基础可以是一个阶级内部的,也可以是跨阶级的,但无论如何,它同阶级冲突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都是阶级冲突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第二,时代性。任何社会思潮都是特定时代的思潮,都或多或少地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社会思潮的时代性并不意味着它们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实际上,许多社会思潮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但无论如何,任何社会思潮所应对的问题都是时代的问题,而且都要受时代精神的制约。
第三,方向性。正如潮汐有方向一样,任何社会思潮也都有自身的方向性。社会思潮的方向性使自身具有了对社会的冲击力。
第四,暂时性。社会思潮既然是一种“潮”,也就会有潮起潮落的过程。社会思潮不是衰亡就是上升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无论如何都不会永久存在。
第五,排他性。社会思潮属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都具有排他性这一特征。任何社会思潮总是力图同化他人的思想,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同时排斥和拒绝其他主张。
三、社会思潮的类型
从对象和内容的角度看,社会思潮可以分为政治思潮、生活思潮、学术思潮三类,分别代表一定人群对一定的政治问题、生活问题和学术问题的见解和评判。其中,政治思潮是社会思潮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有着明确的政治倾向和行动导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曾把政治思潮分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从广义上说,乌托邦也属于意识形态。但从狭义上说,意识形态是不打算颠覆现实的思想和思潮,乌托邦则是企图颠覆现实的思想和思潮。
从延续时间的角度看,社会思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跨度小、延续时间短的社会思潮。这类社会思潮大多数在理论上标新立异,刚出现时可能会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但由于缺乏社会根基,很快就衰落了。另一类是时间跨度大、延续时间长的社会思潮。这类社会思潮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和宽广的社会基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当然,评价社会思潮的生命力,并不能以流传时间的长短作为唯一的标准。
从覆盖面的角度看,社会思潮又可以分为党内思潮、国内思潮和国际思潮。党内思潮是政党内部的思潮或思潮中的思潮,如一些政党内部的“左”倾思潮和右倾思潮。国内思潮是由国内问题引发的思潮,国际思潮是由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引发的思潮。在国际思潮中,时代思潮是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思潮,它代表同时代人的普遍利益,反映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难以抗拒的冲击力,对其他思潮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决定作用。
从演变趋势的角度看,社会思潮又可分为兴盛型社会思潮和衰落型社会思潮。兴盛型社会思潮是符合社会需要,处于上升时期,生命力旺盛的思潮;衰落型社会思潮是脱离社会需要,生命力大大减弱,日趋没落的思潮。
从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上看,可以把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分为同向型社会思潮、差异型社会思潮和敌对型社会思潮三类。上述三种类型的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实际上,有些社会思潮介于两类之间;还有些社会思潮,在不同时期同主流意识形态有不同的关系;更有一些社会思潮,由于其历史地位演变的复杂性,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比较微妙或存在较大争议,暂时也难以归类,如我国目前存在的儒学复兴思潮就是如此。
四、社会思潮衰落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社会思潮的演变前景无非是两个:绝大多数社会思潮走向衰落,极少数社会思潮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的衰落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彻底退出政治领域,只是像学术思潮一样在思想史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二是在政治领域中“潜伏”下来,寻找时机以便东山再起。在一些思想家看来,没有一种思潮会真正被消灭,即使当一种思潮获得胜利时,其他从属于某一社会局部的思潮也会继续作为暗流而存在,时刻准备着当时机成熟时再次出现,并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构建自己。
社会思潮衰落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社会需要的转向。这里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发生自然更替,从而导致了相关社会思潮的衰落;二是相关社会矛盾的解决对社会思潮起着釜底抽薪的作用。例如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往往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而产生,也随着民族矛盾的解决而消失。
第二,社会注意力的淡化和转移。一是民众愿望的逐步淡化。例如有些思潮是由突发事件直接引发的,一时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民众纷纷借此事件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态度并引发相关的社会思潮。随着事件的妥善解决,民众心态日益平和,并将关注点转向别的事件。二是民众兴趣的淡化或转移。一种社会思潮出现后,可能会在民众中引起广泛兴趣。但民众兴趣的持久性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逐渐淡化或转向更具吸引力的其他思潮。
第三,社会思潮所依托的政治势力的衰落。许多社会思潮都有极强的政党背景,它们随着它们所依托的政党的发展而发展,也随着政党的衰落而衰落。因此社会思潮往往与它所依托的政治势力兴衰与共。
第四,社会思潮理论优势的丧失。这其中又有几种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思潮的理论表达不能解释新的社会事实,即不能继续自圆其说;二是原有理论缺乏应有的新成果,导致创造力下降;三是一种更加强势的社会思潮的出现与干扰甚至排挤。所有这些都说明该社会思潮已经丧失原有的理论优势,从而导致影响力下降并走向衰落。
第五,社会思潮在传播上严重受阻。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下列几种:一是统治者的强行干预,统治者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对有些社会思潮采取严格限制甚至封杀的措施;二是社会思潮所依托的政治势力没有发挥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思潮的传播重视不够或宣传不到位;三是相关媒介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对一些社会思潮传播不力甚至不再传播。
五、关于社会思潮的几点结论
纵观历史上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及其演变,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社会思潮演变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逐渐消亡,另一个方向是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它的演变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社会心理到理论形态的路径,另一种是从理论形态到社会心理的路径。无论哪种路径,都需要对社会思潮进行理论加工。
第二,社会思潮的活跃程度反映了社会的变动程度。社会革命的前夜往往伴随着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同官方思想的冲突正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
第三,社会思潮不一定都是某个阶级或阶层的思潮,它可以是跨阶级或跨阶层的。因为社会问题是社会思潮产生的重要条件,而社会问题同阶级或阶层并非总是具有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心理共鸣也不仅仅限于某个阶级或阶层的内部。一种社会思潮的理论表达同它所代表的群体愿望之间,并非都是精确对应的关系。因为社会思潮的理论表达,有可能受表达者个人思想特征和表述风格的影响。此外,有些社会思潮的群体愿望并没有十分严格和统一的理论表达。因此,在分析社会思潮的社会基础时要考虑其多样性、复杂性和交叉性。
第四,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有一个同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主流意识形态在处理同社会思潮关系中,无疑居主导地位,它对待某个社会思潮的态度和方式决定了二者的关系。较为宽松的政治气氛是社会思潮产生的必要条件,这主要是指统治集团对主流意识形态以外的思想比较宽容。只有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社会思潮的理论部分才会得以产生和传播。
第五,社会思潮通常只是在一定的人群中得到较广泛的传播。从传播途径上说,政治思潮更多地通过从社会心理到理论形态的路径,学术思潮则更多地通过从理论形态到社会心理的路径。社会思潮只有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出新成果,在理论上与时俱进,才会具有生命力。
政治的, 这边帮助你的
你几号
需要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