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员论》上篇,开宗明义指出国家开设生员制度,“盖以收天下之才俊子弟,养之于庠序之中,使之成德达材,明先王之道,通当世之务,出为公卿大夫,与天子分猷共治者也”。生员制度,自汉代兴太学之日起,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朝沿袭,而明代尤盛。明代的官学从中央的国子监到地方府州县学都有诸生,此外明代的科举经年不衰,大批的读书人通过考试获得出身,成为生员之后,即可享受政治、经济、教育渚方面的特权。这种以读书为职业的预备官员,除有参加科举进入仕途的特权外,凡廪膳生员每人每月领米一石,鱼肉盐醯概由官府供给,还可按时领取衣冠。廪膳生在生员中地位较高,其次是增广生和附学生,他们并无领米的待遇,但免役与糜膳生员是一样的,一家之内,除本身外还优免二丁差役。由此生员成为明代仅次于在职官吏的特权阶层。顾炎武指出,明代的生员在事实上“非国家之益”,而是国家之害。“合天下之生员,县以三百计,不下五十万人,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国家豢养着如此庞大的生员队伍,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负担。他指出,这些享有特权的生员,除了研习八股时文的一点雕虫小技之外,不学无术,他们闲着无事可干,就集众滋事,干预和破坏地方政治,“行关节”,“触法抵罪而不止”,比比皆是,搞得国家和地方一片乌烟瘴气,鸡犬不宁。
顾炎武认为,生员成灾的原因在于朝廷的办学和取士政策违背了设生员的本意,“与设科之初意悖”。一方面由于给予生员如此优厚的特权,致使天下之人为获得生员身份而“日夜奔走之如鹜”,因为“一得为此,则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齿于衣冠,得于礼见官长,而无笞捶之辱”。另一方面由于政治腐败,徇悄罔法,致使“今之生员,以关节得者十且七八矣。而又有武生、奉杞生之属,无不以钱鬻之”。朝廷鬻官卖爵,此风延及学校,致使生员制度日趋败坏。他说:“夫人主与此不通古今之五十万人共此天下,其芘身家而免笞捶者且三十五万焉,而欲求公卿大夫之材于其中,以立国而治民,是缘木而求鱼也。以守则必危,以战则必败矣”。
《生员论》中篇,基于上篇的分析提出“废天下之生员”的主张。“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
之所以要废天下生员,其理由有如下四点。其一,生员已为国家政治的大患。他们出入公门干扰官府之政,倚势武断横行于乡里,以致鱼肉百姓,他们与胥吏为缘,乃至把持官府的“阴事”。勾结不法官吏胡作非为。生员如此为害多端,而官府不能惩治,如“一拂其意,则群起而哄”,故“欲治之而不可治”,“欲锄之而不可锄”。有鉴如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生员之害,只有废除生员制度。这样才能“政清”。其二,生员享有经济特权,遇役可免,一切差役强加于穷民百姓。而穷民百姓本无土地财产却要交纳生员转嫁的租赋,而且生员的一切科举考试的费用还要加派于民,贫民负担太重,只好“相率而逃且死”。“故生员之于其邑人无秋毫之益,而有丘山之累”。生员作为寄生虫残酷地剥削百姓,破坏了生产和社会稳定,因此要苏民困,必须废天下之生员。其三,生员之患还在结党营私,利用种种错综复杂的所谓“师生”关系,“请托遍于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党倾轧,取入主太阿之柄而颠倒之”。天下的生员,近者数百里,远者万里,本无什么关系,但一登科第,则有称之“座师”的主考官,有称之“房师”的同考官,他们相结为“师生”关系,此外同榜进士又有“同年”关系,“同年”之子也称为所谓“年侄”,乃至于“座师”“房师”之子亦无不与登科进士扯上关系,由此“世兄”、“门生”、“门孙”、“同年”、“年侄”、“座师”、“房师”、“太老师”等等,朋比胶固,牢不可解”。要消除生员制度滋生的这种朋党及其所造成的“门户之习”,只有从根本上废除生员制度。其四,生员的考试科举均以时文取士。他们为了应付科举考试,“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时文之出,每科一变,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这种考试制度和空疏腐败的学风,“败坏天下之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失然后寇贼奸宄而得乘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国家政治以生员为依靠,而生员“以有用之岁月,销磨于场屋之中”,不通当世之务,更无经世治国之才,以致国家败亡在他们的手里。由此可见,只有废天下之生员,才能有“用世之材出”。
《生员论》下篇,着重讨论改革科举取士方法问题。顾炎武极力主张废生员,但却是有保留的。他并不想从根本上完全推翻现行的生员制度,只是要求裁减生员额,使生员名额数控制在“小郡十人,等而上之,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同时改革科举,采取辟举之法,取士不限于考试一途,而以由下向上的举荐为主,使生员与社会贤达之士在举荐入仕机会上平等。在学校管理方面,他主张教官“必聘其乡之贤者以为师”,而且不入仕籍,并罢提学官,将学校管理权收归郡守。学校生员因荐举入仕或因违章斥退以及病死而空缺名额,由通经能文者补之。他以为只有这样大量裁减生员名额,则生员自知其重,师者不烦其教,学生亦因人少而不易“聚徒合党”,上述生员之患不禁自止。顾炎武指出,天下人才日生无穷,仅用科举一途取士,使人才壅塞于童生,是败坏人才的作法,而推行辟举之法,则国家有可用之士而天下无生员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