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历没有闰十一、十二和闰正月?

我一直在疑惑中。
2024-11-24 06:23:42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因为在冬季时候,地球的公转速度比较快,农历的十一月、腊月与正月,很少会出现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现象。

具体的原因可能要从什么是闰月开始说起了。

闰月特指汉历(民间亦称农历)每逢闰年增加的一个月。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阴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算一个月,每一周就会出现一次朔望月,即:初一不见月,十五月正圆。但是月球公转12次的时间(约355天)并不等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轴的时间,为了对应节气,安排农事生产活动,所以才有了闰月来补充这个时间差。

那么对应节气的原则又是什么呢?二十四节气完全反映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农历的每个月必须对应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如果一个月的节气在月初,但中气却落在了下一个月,则必须再置一个闰月,使得这个月同时拥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历法既反映月球的运动变化,又反映太阳的运动变化。

讲完月份与节气对应,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闰冬日月份少而闰夏日月份多了。因为在冬季时候,地球的公转速度比较快,农历的十一月、腊月与正月,很少会出现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的现象,而在夏季的时候,地球的公转速度比较慢,二十四节气中,每两个节气的间隔时间比较长,在夏季出现闰月的情况就比较多。

回答2:

  农历的置闰规则

  24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两大类,简称为"节"和"气"。古人从冬至起中气、节气相间安排,于是小寒为节气,大寒为中气,依次类推。一年共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一般情况每月各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每一中气都配定属于某月,不能混乱。

  节气的定法有两种。古代历法采用的称为"恒气",即按时间把一年等分为24份,每一节气平均得15天有余,所以又称"平气"。现代农历采用的称为"定气",即按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为标准,一周360°,两节气之间相隔15°。由于冬至时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动速度较快,因而太阳在黄道上移动15°的时间不到15天。夏至前后的情况正好相反,太阳在黄道上移动较慢,一个节气达16天之多。采用定气时可以保证春、秋两分必然在昼夜平分的那两天。

  农历置闰的方法同中气的划分和采用定气方法密切相关。由于两个节气的长度平均约为30.5日,而阴历历月平均约只有29.5日,因而每月中节气所在的日期必然会较上一个月推迟1~2天。如此下去,总会有一个月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这一个月被规定为"闰月",作为该月所在农历历年多余的第13个月。既然节气严格按回归年长度周而复始地出现,根据上述规定来设置闰月必然能保证农历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十分接近。十九年七闰法就是这样来置闰的。

  由于定气方法的采用,冬季一节一气的平均长度约为29.74天,比朔望月长不了多少,节气逐月向后推迟得很慢,所以冬季设置闰月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夏至附近地球运动得慢,交节气也慢,一气可达16天之多,因而夏季及其前后几个月,如农历三、四、五、六、七月,闰月设置较多。在公元1821年到2020年的200年中共有农历闰月74个。其中闰正月、闰十一月、闰十二月一次也没有,而闰五月最多,达16次。无怪乎我们碰不到闰正月,也过不到"闰春节"了。

回答3: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若闰了正月,岂不是在一年当中要过两个年了吗?!因此而不能闰正月啦!

回答4:

有闰腊月(也就是闰十二月)的,但是相当少见,因此民间有“千年等了个闰腊月”的说法,比喻很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