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羽绒服暖和
羽绒服
羽绒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用于人类保暖的天然材料,经过洗涤、干燥、分级等工艺处理以后,被人们制成羽绒服。跟人造材料相比,羽绒的保暖能力是一般人造材料的三倍。
羽绒是由绒(Down)和羽(Feather)构成的。
绒(Down)是由不含毛杆的羽毛,在其羽枝上长出的许多簇细丝,通过绒上的细丝相互交错形成了稳定的热保护层。因此,绒是羽绒保暖的主要材料。每一盎司的羽绒大约有2百万根细丝。较好品质的绒细丝较长,形成的绒朵也相应较大。
羽(Feather)是鸭或鹅的背部和尾部的带羽杆的小羽毛,也有长羽毛打碎后形成的,羽的含量不能太高,但因为它有提高羽绒蓬松度的作用,因此必须含有一定的比例。
羽绒服-结构特点
羽绒服有轻、软、暖的特点。一件用尼丝纺做面、里的羽绒上衣,总重量500~1000克之间,是其他御寒服重量的1/6至1/2。因羽绒柔软,用作衣服絮料,穿着舒适。羽绒不易发生纤维板结现象;面料多采用高密度的涂层织物,能保持衣内有较多的空气,因而保暖性能好。
羽绒服的结构
羽绒服的结构主要指羽绒服羽绒的充绒结构,也就是面料包围羽绒而形成的一个一个小空间。主要可分为立体盒状结构和双层夹片结构,其他的一些结构都是在这两种结构上衍生出来副产品。
立体盒状结构
通过在里外料之间增加立衬形成一个盒状结构。优点是羽绒分布均匀,没有冷桥效应。缺点是制作工艺烦琐,并且增加了整衣重量。
双层夹片结构
直接将里外料缝合,形成一个管状的空间。优点是整衣重量大大降低,缺点是因为里外料直接缝合,在缝合处羽绒分布较少,容易让风吹透,从而产生冷桥效应。因此一般用于营地使用或作内胆用的羽绒服。
关于结构的分布
结构构空间越小,也就是说在一件羽绒服上分布的充绒空间越多,相对来说羽绒的分布会更加均匀。但也有其缺点:对于双层夹片结构,产生冷桥效应会更加明显,在大风环境下,保暖性降低。对于立体盒状结构,整衣的重量有所增加。
羽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