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2元;2005年12319元。
江苏省2004年农民纯收入: 4754元;2005年5276元。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进入新世纪,江苏省农民收入在多方有利因素共同作用下,经历了从低速增长到较快增长的发展历程,农民收入显现出新的增长特点。
一、“十五”农民增收规划目标超额完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9个方面22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后,省委、省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了“一免三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全省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在相对高位运行,农村劳务输出继续增加,非农产业较快增长,支农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民营经济”、“劳务经济”、“房东经济”不断为农民增收注入活力,农民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54元,比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2.1%;2005年农民收入达5276元,又比上年增加522元,增长11.0%,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00-2005年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圆满完成了“十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0元、年均增长7.2%的规划目标。
表1:“十五”江苏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年份
人均纯收入(元)
增收额(元)
增长率(%)
2000年
3595
100
2.9
2001年
3785
190
5.3
2002年
3996
211
5.6
2003年
4239
244
6.1
2004年
4754
515
12.1
2005年
5276
522
11.0
2005年江苏省农民收入比全国农民平均收入3255元高2021元。“十五”江苏省农民收入累计增加1681元、增长46.8%,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累计增加1002元、增长44.4%。“十五”江苏省农民收入累计增加额也列全国第五位;农民收入水平继2001年再次超过广东后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五位。
表2:2000-2005年江苏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元)
人均纯收入
增减额
增长%
全国
江苏
全国
江苏
全国
江苏
2000
2253
3595
43
100
1.9
2.9
2001
2366
3785
113
190
5.0
5.3
2002
2476
3996
110
211
4.6
5.6
2003
2622
4239
146
243
5.9
6.1
2004
2936
4754
314
515
12.0
12.1
2005
3255
5276
319
522
10.8
11.0
这一时期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2001-2003年:增速回升
从1997年开始,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导致江苏省农民收入增速逐年下滑:1996年3029元、比上年增长23.3%,1997年3270元、增长7.9%,1998年3377元、增长3.3%,1999年3495元、增长3.5%,2000年3595元、增长2.9%。1998-2000年三年累计增加325元,年递增3.2%。跨入新世纪,在“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重视、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措施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江苏省农民收入增幅逐渐回升,2001年人均纯收入3785元、比上年增长5.3 %,2002年3996元、增长5.6%, 2003年4239元、增长6.1%;三年累计增加644元,年递增5.6%。
(二)2004-2005年:快速增长
2004年,江苏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用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突出抓好“推进科教兴农、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劳务输出”五大工作重点,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工作方针,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江苏省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显著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进一步恢复和扩大;积极组织南、北挂钩和对外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加上去年以来社会各界在清欠民工工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显著增加;农产品生产全面增产增收,农业出现多年少见的增产、增收的好形势;主要农副产品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农民因政策性补贴从再分配中得到的转移性收入明显增长;调整了农业税税率,2004年全省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其中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宿迁5个市更是全额免征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按调整后税额20%计征,农村税费负担减免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民负担大幅度下降等等,加法减法一起做,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大大地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由于政策好、天帮忙、市场活、人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全年农民收入达到4754元,比上年增加515元,增长12.1%,实现了自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剔除物价因素,农民实际收入增长7.2%。2005年,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了“一免三补”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收入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5276元,比上年增加522元,增长11.0%;剔除物价因素,农民实际收入增长8.4%。
(三)工资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
“十五”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一系列文件和会议精神,全省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协调、高速增长,劳务输出数量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共增加1681元,增长46.8%,年均增长8%。其中,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共增加1123元,增长67.5%,年均增长10.9%;工资性收入总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9%;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份额由2000年的43.%,上升到2005年的65.7%,五年总贡献份额为66.8%,特别是2001-2003的三年间,每年的贡献份额均在80%以上。
(四)家庭经营收入由徘徊转为稳步增长
“十五”期初由于自1998年开始的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减产,棉花生产持续在较低水平的徘徊,加之农产品价格的一跌再跌,2001-2003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分别为1783元、1796元和1794元,原地踏步,徘徊不前。2004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2019元,比上年增加224元,增速由2000-2003年连年持平略降态势,回升到增长12.5%;种植业收入大幅度回升,是构成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不同产业看:第一产业在农产品价格上涨、种植业产品增产、农业税费减免和农资成本上升等多重作用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1369元,比上年增加196元,增长16.7%,收入水平仅次于历史最高的1997年(人均1475.5元),从而结束了近6年中有5年负增长的局面;二、三产业收入在民营经济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总体上也保持了稳定增长,人均收入649.2元,增长4.6%。2005年家庭经营收入继续平稳增长,人均2125元,增加107元,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1378元,与上年相比持平略增;家庭经营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747元,增加98元,增长15%。
2005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125元,比2000年增加354元,增长20.0%,年均增加70.8元,年均增长3.7%。分不同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1378元,五年增加133元,增长10.7%,年均增长2.1%;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252元,五年增加46元,增长22.3%,年均增长4.1%;第三产业纯收入人均495元,五年增加175元,增长54.7%,年均增长9.1%。这五年间,江苏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下降9个百分点,但仍占纯收入的40.3%,依然是江苏省农民纯收入的基础和重要来源。
(五)财产性和转移性等非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
2005年两项合计人均365元,比2000年增加204元,增长1.27倍,年均增长17.8%。其中,财产性收入人均150元,比2000年增加102元,年均增长25.6%;转移性收入人均215元,比2000年增加102元,年均增长13.7%。其中农民实际得到的种粮直补、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等三项政策性补贴收入,2005年人均增收15.6元。同时江苏省全面取消农业税,2005年人均全部税费支出为33.3元,比2000年的人均103.3元减少70.0元,支出下降幅度达67.8%,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积极因素。
表3:“十五”江苏农民收入来源情况(元)
年份
人均纯收入
工资收入
%
经营收入
%
财产收入
%
转移收入
%
2000
3595
1663.1
46.3
1771.0
49.3
48.1
1.3
113.0
3.1
2001
3785
1819.8
48.1
1782.8
47.1
52.3
1.4
129.8
3.4
2002
3996
1993.7
49.9
1796.3
45.0
62.1
1.5
143.5
3.6
2003
4239
2189.1
51.6
1794.3
42.4
94.3
2.2
161.6
3.8
2004
4754
2443.4
51.4
2018.5
42.5
110.3
2.3
181.7
3.8
2005
5276
2786.0
52.8
2125.0
40.3
150.0
2.8
215.0
4.1
(六)中低收入家庭比重明显下降
“十五”期间,由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低收入贫困群体的扶持、扶贫力度,加上低收入户中“纯农”及以农为主家庭的比重较高,在农业增产、增效的情况下,他们的收入实现了更快增长,这样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中收入中等及以下家庭的比重明显下降,2005年在3400户调查样本中有1997户人均纯收入低于样本平均数,占58.7%,比2003年的60.1%降低1.4个百分点;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有276户,占8.1%,较上年降低3.6个百分点,比2000年的19.9%则降低了11.8个百分点。
(七)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继续呈现南高北低态势
“十五”期间,在各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地区间农民收入增长继续呈现南高北低态势。2005年,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336元、5315元和4297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56.3%、48.6%和37.1%。苏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苏北3039元。苏南、苏中、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000年1.50:1.14:1扩大到1.71:1.24:1。从13个省辖市看,除南通以外,长江以北7个省辖市的农村居民收入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13个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低之比由2000年的2.11:1扩大到2005年的2.19:1,绝对差距从2876元扩大到4554元。此外,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尼系数也由2000年的0.3181拉大到2005年的 0.3314,说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也呈现拉大态势。
(八)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005年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19元,比上年增长17.5%;城乡居民收入的增收额相差1315元,增幅相差6.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之比(以农村为1,下同)由2000年的1.89:1扩大到2.33:1,是自1978年以来最大的一年。特别是“十五”期间,差距越来越大,且看不出近期内有缩小的迹象。
表4:“十五”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情况比较
年份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乡收入比
绝对值(元)
增长(%)
绝对值(元)
增长(%)
2000
3595
2.9
6800
4.0
1.89
2001
3785
5.3
7375
8.5
1.95
2002
3996
5.6
8178
10.9
2.05
2003
4239
6.1
9263
13.3
2.19
2004
4754
12.1
10482
13.2
2.20
2005
5276
11.0
12319
17.5
2.33
二、部分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比较
(一)收入水平比较
长期以来,除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辖市外,在全国各省(区)中,江苏省农民收入几乎一直低于浙江;2001年之前,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曾于1984年和1986年超过广东,此后就一直低于广东。从2001年开始,江苏省农民收入再次超过广东,稳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2005年苏浙粤鲁闽徽赣等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高达6660元遥遥领先,在全国各省(区)中独占鳌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276元,比浙江少1384元;比广东高出586元;比福建高出826元;比山东高出1345元;比江西高出2147元;比安徽高出2635元,高出近一倍。
表5:“十五”部分省农民收入情况(元)
地 区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江 苏
3595
3785
3985
4239
4754
5276
浙 江
4254
4582
4940
5389
5944
6660
安 徽
1935
2020
2118
2127
2499
2641
福 建
3231
3381
3539
3734
4089
4450
江 西
2135
2232
2306
2458
2787
3129
山 东
2654
2805
2948
3150
3507
3931
广 东
3655
3770
3912
4055
4366
4690
(二)收入结构比较
1、苏浙粤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导,山东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导。从纯收入构成看,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52.8%、49.5%和54.5%,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山东仍以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重为57.4%为主导。
表6: 江苏与三省农民收入水平比较
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江苏比三省高
广东
浙江
山东
农民人均纯收入
5276
4690
6660
3931
586
-1384
1345
1.工资性收入
2786
2562
3299
1438
224
-513
1348
#本地收入
1474
784
2561
807
690
-1087
667
外出从业收入
958
1550
424
390
-592
534
568
2.家庭经营收入
2125
1732
2766
2258
393
-641
-133
#一产收入
1378
1315
1248
1728
63
130
-350
二三产收入
747
417
1518
530
330
-771
217
3.财产转移收入
365
396
595
235
-31
-230
130
表7:江苏与三省农民收入结构比较
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水平(元)
结构(%)
水平(元)
结构(%)
水平(元)
结构(%)
水平(元)
结构(%)
人均纯收入
5276
100
4690
100
6660
100
3931
100
1.工资性收入
2786
52.8
2562
54.6
3299
49.5
1438
36.6
#本地收入
1474
27.9
784
16.7
2561
38.5
807
20.5
外出从业收入
958
18.2
1550
33.0
424
6.4
390
9.9
2.家庭经营收入
2125
40.3
1732
36.9
2766
41.5
2258
57.4
#一产收入
1378
26.1
1315
28.0
1248
18.7
1728
44.0
二三产收入
747
14.2
417
8.9
1518
22.8
530
13.5
3.财产转移收入
365
6.9
396
8.5
595
9.0
235
6.0
从工资性收入的构成来看,浙江本地务工收入独占鳌头,广东外出务工收入优势明显。浙江由于本地乡镇企业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始终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点。广东农民外出打工也一直是农民增收的亮点。本地企业收入方面,江苏与浙江相差1087元,收入比重亦低10.6个百分点;在外出从业收入方面与广东差592元,比重低14.8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吸纳了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居民外出从业的机遇较多,这是广东农村居民外出从业收入占优和在本乡地域劳动得到收入较少的主要原因。
2、苏粤鲁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自“一产”,浙江主要来自“二三产”。江苏、广东和山东的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均主要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和占家庭经营纯收入比重分别是:江苏1378元(64.8%)、广东1315元(75.9%)、山东1728元(76.5%)。江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比山东少350元,但比浙江多130元、比广东多63元。
从家庭经营内部来看,山东“一产”收入最多,浙江“二三产”收入比重最高。“一产”收入山东1728元,占纯收入的44.0%,也是四省中唯一超1500元的省份;浙江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人均1518元,占纯收入的22.8%,这是苏粤鲁三省所远远不及的。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人均有747元,比浙江少771元,高出山东217元、广东330元。
表8:苏鲁农民一产收入比较(元)
年份
山东纯收入
#一产收入
江苏纯收入
#一产收入
1997
2292.1
1306.5
3269.9
1475.5
1998
2452.8
1381.9
3376.8
1313.1
1999
2549.6
1329.5
3495.2
1203.5
2000
2659.2
1267.2
3595.1
1245.4
2001
2805.0
1306.4
3784.7
1239.0
2002
2948.0
1277.7
3995.6
1216.2
2003
3150.0
1398.3
4239.3
1173.4
2004
3507.0
1654.5
4753.9
1369.3
2005
3931.0
1728.0
5276.0
1378.0
3、财产性和转移性纯收入江苏低于浙江和广东。2005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纯收入和转移性纯收入为365元,低于浙江230元,低于广东31元,高于山东130元。
(三)收入增长方式比较
纵观2000-2005年五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苏浙粤鲁四省近年农民纯收入均有较快增长,浙江增长最快,江苏、山东基本旗鼓相当,广东受家庭经营减收影响增长相对较慢。
表9:江苏与三省农民收入增幅比较
2005年较2000增长(%)
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农民人均纯收入
47
28
57
48
1.工资性收入
68
88
65
69
#本地收入
99
103
140
243
外出从业收入
101
113
62
39
2.家庭经营收入
20
-14
44
35
3.财产、转移收入
127
37
78
78
从收入增长的各个方面来看,目前苏、浙、粤、鲁四省农民收入各有特色,浙江在本地企业得到的收入以及家庭经营收入方面优势较大,广东外出劳务收入的贡献份额最大,山东在农业收入特别是种植业上的优势明显,这些都是值得江苏学习与借鉴的地方。
三、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2004年和2005年江苏省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在短短几个月内出台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的基础上取得的。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江苏省农民收入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但由于增收难度的进一步加大,增幅将有较大回落。
(一)政策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减弱
虽然年初全省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今年把支持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四个高于”,即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全省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农民最终得到的实惠要高于上年。并初步安排,省财政今年对“三农”的投入在去年150亿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亿元以上。即使这增加的30亿元能够全部发到农民手中,人均增加还不足60元,况且30亿元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用于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这部分财政支出并不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外,2004年由于农业税的减少使农民多增加收入32.25元,直接拉动收入增长0.68个百分点的利好因素今年也不复存在。
(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农业本来就是弱质产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并且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今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年初的“禽流感”和上半年的生猪“5号病”影响带有全省普遍性,下半年部分地区的洪涝、干旱和近期的病虫害对农作物和水产生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产量的增减与价格的升降因素作用会相互抵消,导致对农业增收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三)燃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
2005年,农资价格的上涨势头开始有所缓和,全年农资价格比上年上涨6.9%,涨幅虽比上年下降6.8个百分点,却仍是1996年以来10年中的次高水平。同时还要看到的是,由于2004年农资价格水平已经处于一个相当高的水平,2005年农资同比6.9%的涨幅表明本年度农资价格又上了一个台阶。从今年以来的走势来看,燃油、化肥、农药等上游农资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因此农民的生产成本支出又将相应增加。尽管从夏季开始,财政给予每亩小麦15元、水稻10元的农资涨价补贴,可以预料的是不足以弥补因涨价所增加的开支。
(四)劳务输出增长势头明显减弱
2005年,全省农村劳务输出数量继续增加,但与上年增加70万人相比,增长势头明显减弱,除苏中、苏北地区加大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全省可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减少,劳动力供需的结构存在矛盾也是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由于农民外出干的大多是苦脏累的活,技术含量低,收入少,即使加班加点,全年的收入也很低,且工资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没有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江苏外出务工人员工资增长幅度不高。2005年江苏省外出务工人员月平均工资935元,较2004年增加53元,较2003年增加105元,平均年增长6.1%。调查显示:2005年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工资998元/月,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工资748元/月。2006年上半年仅比去年同期增长3.5%。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平均每个外出打工者年收入10160元,扣除在外的吃住行等其他开支,真正拿回家的也就数千元。
(五)宏观调控影响部分农民的非农收入
从2005年开始,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将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部分行业发展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企业停建或停产,减少农民工的就业,也将对农民从本地企业和外出务工等方面的非农收入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