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主要为宫廷演唱,老百姓难得一见。所以用来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现在也被引申为一些高雅的事物。
下里巴人:同样是楚国的歌曲,但主要在民间流行。故用来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现在也被引申为通俗的、大众化的事物。
扩展资料: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
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其结论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而“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
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
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成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由此得来。
原来指的是歌曲,阳春白雪是高雅的,下里巴人是通俗的,大概就这意思。
《阳春白雪》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在春秋时,熟悉《阳春白雪》的曲子的人不多。 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作品名称:阳春白雪 创作年代:战国 作品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释义】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有难度的歌曲。现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结构】“阳春”和“白雪”构成并列结构。 【用法】常作主语、宾语,也作定语。
【造句】这篇文章格调高雅,阳春白雪。
【示例】长老听了,赞叹不已道:“真是阳春白雪,浩气冲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
【近义词】曲高和寡
【反义词】雅俗共赏、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是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战国时熟悉这个曲子的人特别多,十分普及。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解 释] 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对举。 [出处]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英语表达] "The Song of the Rustic Poor";bubble gum music;a popular song;popular literature or art. [用 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中性词,不含贬义。 [示 例]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现在是'阳春白雪'和'~'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近义词] 通俗易懂 [反义词 ]阳春白雪、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