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在工业研发、生产、经营、流通等领域实现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从而广泛利用信息设备、产品和信息技术,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深刻把握我国工业化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后做出的战略决策。首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基本途径。现代产业新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产业依托信息技术而生存和发展。要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必须扩大信息技术在各产业领域中的应用,不断衍生出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传统产业的生命力,不断提高各产业间的协调性。其次,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以大量的资本投入、物质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维持的传统工业已经发展到了极限,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二者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实质在于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产业创新的系统集成。应鼓励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和装备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引导企业加大对科研开发的投入,明确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的主体地位,促使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进入产业界并实现产业化,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平台,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
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首先,由于工业生产必然向城镇集聚,工业化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先导。根据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经济规律的驱使,导致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市聚集,互为因果,加速发展,从而使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其次,城镇化进程加快又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据集聚理论,城镇化所产生的人口、资本、消费、市场、信息和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集中和集聚,使其成为工业发展的良好空间载体,因而城镇化能加快工业化发展。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关键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打破城乡分割,促进要素流动。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吸引要素向具有区位和产业优势、交通便捷的中心城镇集聚。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内容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完善等;消除制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政策性或制度性障碍。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一方面,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支持。城镇发展创造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转移,使耕地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为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群体之间的数量与规模差距越来越大,为了保障市场对农产品质与量的需求,农业生产率必然得到提高,从而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一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使得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二是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企业不断壮大集中,促进小城镇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要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统一起来,其着眼点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充分利用我国工业产业的生产技术、设备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解放剩余劳动力,同时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