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菩提树 诗句

2025-02-23 00:25:4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答2:



菩提是树亦非树,

明镜是台亦非台.

彼物此物天机在,

劫波度尽皆尘埃.



身如菩提非菩提,

心如镜台非镜台.

似物非物皆佛性,

尘缘尽处有如来

六祖惠能诗谒--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诗谒--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若尘埃?

菩提根何在,

明镜照空台,

心不着万物,

尘埃亦尘埃。

回答3:

1、身是菩提树。

神秀
《偈一》
2、饭猿台上菩提树。

皮日休
《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
3、身是菩提树。

曾燠
《罗汉松》
4、菩提树杪碧阑干。

戴应魁
《凌源阁》
5、菩提树下清凉。

李石
《扇子诗》
6、僧腊菩提树。

盛松坡
《乌石山僧舍》
7、狸奴倒上菩提树。

释如珙
《偈颂二十首》
8、驴年斫倒菩提树。

释绍昙
《偈颂十九首》
9、善护菩提树有年。

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10、誓坐菩提树。

释智圆
《湖居感伤》
11、佛国菩提树。

舒邦佐
《隐几》
12、我惊唤作菩提树。

唐仲友
《蜡梅十五绝和陈天予韵》
13、一尘不惹菩提树。

杨公远
《次文长老》
14、庭前双树尚依然,何处犹参无树禅。
一自老卢归去后,年年长结万灯缘。作者:方信孺
(宋)《菩提树》
一、"菩提"简介: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二、菩提山
菩提山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渡舟镇境内,处于长寿城市发展区的中心区域,陆路距重庆主城区63公里。菩提山由西山之望军山蜿蜒至八颗镇分水岭,过麻柳冲岩向东南行4公里,有一山突起,海拔598米在渡舟镇境内,距县城5公里。此山巍峨壮丽。山顶中凹,似一盂仰置。山上筑寨,寨中有庙。寨上井水永不枯竭,其味甘美。
三、菩提山特色:
菩提山名字的由来据《长寿县志》记载:因菩提达摩至此,故名。
明代正德丁卯(1507年)春二月,县进士戴锦认为"东则日出而光临曰晶(县东有晶山)西则日入而光射之曰晶。晶、晶二字实天造使然,若山名菩提,无其意义,应更名为晶山。"从此,菩提山又名晶山。戴锦游罢赋诗一首,诗云:
天畔浮光结一山,山巅佳气动江关。
云牙漱雨寒仍碧,石发梳青老未斑。
策马拂烟寻胜迹,觅龙分水涤尘颜。
高名自应垂千古,岂在空门两字间。
菩提山是长寿老八景之一,历史上由
明僧大智铸铁柱1根,长16米有余,高插峰顶,燃灯于上,夜间灯光四射,远近可见。"菩提山上灯一盏"的诗句,迄今县人老少皆知。其灯柱虽已早废,但灯杆堡的地名犹存。聚集人气的佛门寺院,曾经佛光普照,别有洞天。此外,还有建于宋代时期的定慧寺,远古以来以"古寺炉烟歇,明河下五更。初回尘世梦,忽报晓钟鸣。夜送寒山月,朝惊远水清。欲知深省意,试听此间声"的美景传递着佛门弟子的心声,只可惜现在已看不到它的神韵。现存的东林寺是明代仿宋建筑,其结构遵循佛教传统,寺内佛像雕塑庄重,各类装饰细致入微,济公和尚的传说在此有烙印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宗教文化及文物价值,天台寺和龙泉寺也都有类似的地位。

回答4:

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答5: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