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能级
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不同,整个原子就处于不同的“能级”。
电子的轨道半径越小,原子的能级就越小。
对于氢原子,核外电子电离后,原子的能量为“零”,当电子在第一层轨道时,原子的能级就是“—13.6eV”(最低).
原子基态
按正常能量级别排列将电子填充轨道的原子
即按能级交错图排列出来的,没有电子激发到更高能量的轨道上
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化学元素的电子排布图,表现的就都是基态原子,就不举例了吧…
原子激发态
atomic excitation state
原子除基态之外的其他可能定态。原子受到激发 ,能级升高而处于激发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 ,其平均寿命是有限的,因而激发态能级有一定的宽度。原子激发态的寿命一般为1×10-8~1×10-9秒,能级宽度为1×10-7~1×10-6电子伏特。亚稳态的寿命要长得多,能级宽度则要窄得多。原子从高激发态跃迁到低激发态或基态可发射光子。
激发态
excited state
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但尚未电离的状态。激发态一般是指电子激发态,气体受热时分子平动能增加,液体和固体受热时分子振动能增加,但没有电子被激发,这些状态都不是激发态。当原子或分子处在激发态时,电子云的分布会发生某些变化,分子的平衡核间距离略有增加,化学反应活性增大。所有光化学反应都是通过分子被提升到激发态后进行的化学反应,因此光化学又称激发态化学。
产生激发态的方法主要有:①光激发。处于基态的原子或分子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可跃迁至激发态,这是产生激发态的最主要方法。②放电。主要用于激励原子,如高压汞灯、氙弧光灯。③化学激活。某些放热化学反应可能使电子被激发,导致化学发光。
激发态是短寿命的,很容易返回到基态,同时放出多余的能量。激发态去活的途径有:①辐射跃迁(荧光或磷光 )。②无辐射跃迁(系间窜越,内部转变)。③传能和猝灭(激发态分子将能量传递给另一基态分子并使其激发)。
http://en.wikipedia.org/wiki/Energy_level这上面的比较权威,可以仔细研究一下,下面还有与之相关的参考文献……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