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辫题很好辩论,你着重一点,索求的回报就是一句谢谢。不是别的东西,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知道,施恩是有回报的,大家才都会去施恩。如果连句谢谢都没有,别寒了施恩者的心。网上有很多事例可采用。象什么奋勇抓贼受伤,失主都不出面的
万事都有价值,有价值就必须要求回报。实际上,施恩者不求回报也是获得了一种回报,一种内心的平和。
心 一个字 看施恩者的抱着什么样的心了。往往都是心中没有要回报那回事,但是都被煤体炒作了。另外很多人看不惯其他人做好事,老是认为人家有目的,什么要出名啦。。。
施恩者不会索要回报的,也有雇佣者才有主动索要回报。要回报的那就不叫真的施恩者,因为要了那回报就违背了施恩 这个词,源头上的施恩者就是说最原始的时候有施恩这中现象发生的时候,那时候就是纯的没有要回报的,所以说原始的文明也是好的,归与大自然了,存在和不存在都对没有错都,所以要回报也没错,正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施恩者不会索要回报的,也有雇佣者才有主动索要回报。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女企业家与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但一年多来,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有5名同学的资格被取消。对于“感恩门”事件的争论至今还没停止。
针锋相对
1、是否要感恩
正方:古人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蒙学世训,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育人导语,这是我们人类社会应具的基本道德品质。
反方:这种强求的感恩实质是精神奴役,以感恩为前提的捐助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区别,索要感恩的捐助是为富假仁。
2、是否要取消受助资格
正方:这样的人不资助也好,没良心的普通人长大也是个普通人,把那些没良心的人培养成人才还坏了呢,在出卖国家。他们被取消资格是咎由自取!
反方:难道就因为没有写信就取消他们的资格吗?写一封信就代表心存感恩了吗?每个人的感恩方式有所不同,不应该取消,很不公平!
3、是否要尊严
正方:要求受助学生写信、打电话、汇报学习成绩、说谢谢,甚至当面唱《感恩的心》,这与古人所说的“嗟来之食”又有何不同呢?尤其对贫困生来说,生活造就了他们极度的自卑,而压力与伤害又造就了他们极度的敏感与自尊。
反方:是贫困就要坦然面对,写封信就会伤害到他们所谓的“尊严”吗?
在这里“感恩门”事件给我们提示的决不是简单的是非评判,我们也不想再过多的评论这件事。“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我们面对贫困生时是否要考虑地更周到呢?
救济物质上的贫困
国家和地方政府、学校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特别是今年,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扶困的力度,加大了国家奖、助学金的资金投入,并增加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以下是记者采访我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老师得到的我们学校在这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它可能是同学们最为了解的有关于国家对贫困生的政策,只要你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不会有太多的障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没有规定“品学兼优”,只要具备规定条件就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在得到助学贷款后,我们一定要守信,毕业后要及时偿还,坚守做人的基本准则,也为像我们一样需要贷款的后继同学树立好榜样。
“国家奖、助学金”: 帮困与奖优并行。国家奖学金是不论贫富,无论你是否为贫困生都可以申请的,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助学金是资助高校包括高职在校生中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具有奖励与资助的双重意义,奖励资助的对象是高校包括高职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今年,我校2007~2008学年度国家奖学金名额为学生人数的0.25%,每名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891名,每名5000元;国家助学金6454名,人均2000元。
“勤工助学”:我们可以在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之余,申请参加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活动,取得一定的报酬,用于解决部分学习和生活费用。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为贫困生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本学年大约有1500个。
除了一些主要针对贫困生的奖、助学金外,学校还有很多其他奖学金,比如杜玉如奖学金,东方船奖学金,熊志明奖学金等等,只要你够优秀,就可以申请。
我们学校还会对部分贫困生实行学费减免、优秀贫困生奖学金、防寒专项补助、临时困难补助等一系列政策。
救济精神上的贫困
很多的贫困学生暂时解决了物质贫困,但却不得不生活在心理贫困状。当他们接受资助的时候,还要站在主席台上举着红红的某单位资助多少元的牌子或者一张放大的夸张的银行支票让报社拍照,让电视台录像,还要不停地说感谢学校,感谢领导,感谢资助者。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他们打上“贫困生”的烙印并向全社会公示!对被资助者来说他们是解决了物质贫困的同时被推向了更加可怕的心理贫困的境地。
脆弱的内心:有时候我们对贫困生的要求太多,比如受资助后要写感谢信,签订协议什么的。这些要求都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有很多人因顶不住压力而变得脆弱和内向。他们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大多自我封闭,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还有一些同学为自己是贫困生而羞耻,进而生怨,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
消费障碍:我们的社会和学校确实为贫困学生做了很多,他们是应该感恩,应该牢记。但他们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不应该失去作为人最重要的尊严!海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旭说“贫困生消费障碍是一个普遍现象,在高校许多贫困生都不能有正常的物质消费,即使有些消费是生活必需品。这是造成贫困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贫困,所以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消费,我要穿最简单的,吃最便宜的,久而久之,许多贫困生自卑自闭的心理相应而生,很多人因为这样的经济贫困,造成心理贫困、学业贫困的多困生”。
不能坦然面对:事实上物质上的贫困远没有我们想的可怕,但是很多的贫困生却总是夸大它的影响。他们不愿承认自己贫困,生怕扣上贫困生的帽子。因此在高校中就会出现“扮富”现象: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与家庭富裕的同学们比吃比穿,别人买手机他也要买手机,别人卖电脑他也要电脑,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很贫穷;有的贫困生为了掩饰贫困,拒绝父母来学校探望,甚至把执意来校的父母说成是“亲戚”……
贫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敢面对贫困。极力掩饰家庭的贫困、甚至伪装不贫困,其实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坦然面对贫困”则是一种高贵的品质。
或许贫困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便,但贫困更教会了他们许多。坚韧、洒脱、乐观、诚恳,这些都是贫困注入他们骨髓中的弥足珍贵,可以受用终生的精神财富!贫困生应当胸怀大志,以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能干,更健康,更高尚。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美的心灵,通过勤劳双手建立起的明天将是无限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