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参加高考是分数越高越好吗?

2024-11-25 08:35:1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觉得最公平的就是全国一张卷时代,看高考分数线。如2001年,山东和北京高考一张卷,山东文科一本线是580分,北京是454分,山东理科一本线是607分,北京是488分。有的网友可能说,各省批卷有松有紧啊。因为各省批本省的卷子,而各省录取名额是一定的,因此,各省批卷太松太紧对本省来说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各省的批卷松紧可以忽略不计。2001年各省一本线:河北537分,理科572分;重庆文科522分,理科540分。特别强调:这几个省是一份卷!

也是在01年,有三位青岛考生状告教育部高考不公平,有兴趣的可以搜索新闻。01年三位青岛学生分别考了522分(理科)、457分(文科)、506分(文科)。按照山东分数,两位文科生连专科都考不上,01年山东青岛文科专科提档线是509分,01年北京重点本科提档线是456分。也就是说,在2001年,北京那些所谓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山东连个专科都上不了!再强调一遍,当年北京山东一张卷!换句话说,在山东那些二本学校的山东学生,在北京同样的分数完全可以上个985大学,只不过他们不幸运,出生在山东而不是北京。所以,山东考生愤怒地考研了,考研不限地域,他们考上了985名校的研究生。而那些考上山东二本学校的山东学生能有多优秀了。你把这样一批特别优秀的学生因为高考名额分配原因弄到二本,他们不考研,特别是不考上名牌大学研究生,对得起自己的优秀吗?

关于山东高考难度,网友反复拿一本录取率来证明山东的高考肯定不是最难的,因为还有河南、广东等省一本录取率远远低于山东。在比较一本录取率时,隐含的是把各省高中生的水平想象成同一水平的。可如果山东的高中生考试水平(特别强调的是考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省呢,那么这样比较就毫无意义了。为什么谈这一点呢?以我们村为例,1998年中考,坐标:山东一贫困县贫困村。应该具有的考生(即82年出生的学生22人),考上高中生的数量为零!我在这强调“应该具有的考生”,是因为很多同龄人小学就辍学了,参加中考的约三分之二。很多小学辍学的同龄人原因一部分是贫穷,但还有一个原因是升级考试。我举个例子,我同村的一位长我三岁的发小,他九岁上学,我上一年级时他在三年级,我上二年级时他留级还在三年级,我上三年级时他在四年级,我上四年级时他又留级了,和我是同学了。我上五年级时他退学了。当时有这样一个规定,每学年有个升级考试,各科均不及格的学生留级,一个班四十来人总有两三个学生留级的。这项制度大约我上五年级时才取消。即使同龄人只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参加中考,全县参加中考的有多少人呢?在中考前的全县统考中,我们班的一位考生考到了一万三千名,他还是倒数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后来有个数据,约是一万五千人参加中考。那么,录取多少高中生呢,一千二百名高中生(不包含缴费生)。我们做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一万五千人录取一千二百人,录取率是百分之八。假设初中一个班五十人,能考上高中的是4人。这意味着,一位学生在一个班级里考第五名,他在98年的山东我们贫困县贫困乡镇,是考不上高中的。前一阶段看到《腾讯大家》一位作者强调素质教育,要求他的孩子小学前十名,初中前五名,高中前三名,这位母亲还以自己儿子为例,如何民主教育,甚至自鸣得意,如果在我们这,很抱歉,不要说她儿子高中成绩怎么样,她儿子很可能考不上高中,因为百分之八的高中录取率只是平均录取率,考虑到县城教学成绩较好,乡镇成绩较差,高中录取率在很多不重视教育的乡镇是不到百分之八的。很多乡镇一年就考上十几个高中生,一个班就考上一两个。我们乡镇教学成绩中等,一个班就考上四个左右。我们乡镇两个并列初中,我们属于一中,当时8个班(初一8个班,初一每个班约六十人到七十人),中考一共考上三十四个高中生。为什么强调初一8个班,因为初四伊始变成六个班,快中考时变成四个班。为什么呢?因为在一个五六十学生的班里,第五名都考不上高中,第二十名就算很差的学生了,全班二十名以后的学生既考不上高中也考不上中专,二十名以后的学生还会有学生的动力吗?不断有学生辍学,初四下学期时,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有一两个同学辍学。

先谈录取分数,98年中考总分650分(语数外每门120分,物理100分,化学100分,政治70分,计算机20分),这个总分是对于县城学生来说,对于我们这个穷困乡镇来说,总分是630分,因为计算机我们没学,全校所有学生计算机都是零分。高中录取分数呢,是525分,你没看错,是525分(总分630分)。县城学生因为有计算机满分20分,他们的录取线实际上变成了505分。而且我们语文普遍差,我记得当时我们班没有一百分以上的(语文总分一百二十分),原因很简单,我们初中的语文老师学历就是初中,七十年代末初中毕业开始教书的。他只会把答案发给我们,照着答案自圆其说,很难找出规律性的答题思路来。比方说,赏析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确的答题思路是,先指出比喻手法来,然后具体说明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再答出形象生动地表现什么事物怎么样。正确答案应该是:比喻,把叶子比成舞女的裙子,生动形象地指出了荷叶出水高轻盈的样子。但老师的水平能告诉我们答出比喻手法就不错了。我们初中老师一部分是老中专毕业,这是学校骨干,他们确实有真水平。一部分是七十年代末参加工作的老教师多数初中毕业,文革中基本也没有学习,参加了一两个月培训班就当民办老师了。我初中毕业时,整个学校(每个级部约八个班,全初中一共三十二个班的学校)统招全日制本科生只有一位。小学老师水平更差,基本除了校长是公办教师外,其余老师基本是民办教师,这些民办老师就是小学(原来叫高小)毕业,七十年代参加工作,工资很低。我小学的一位老师,他给我们家写一个腌菜的方子,酱油的“酱”不会写,“醋”也不会写,“盐”也不会写,一共写了十来个字,三个拼音,他曾是语文老师(当时小学老师没有教固定科目,校长让教什么就教哪科)。

回答2:

成绩肯定是越高分越好,分数高了,到时候选择权比较大。

回答3:

不管是在哪个地方参加高考,分数都是越高越好的,因为你的分数越高,那么你的选择就越多,读的学校就越好。

回答4:

这个是肯定的,在哪个地方参加高考都是分数越高越好的,这样的话你可以选择的学校就很多了,选择范围也比较大了,可以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

回答5:

不管在哪儿参加高考,肯定都是分数越高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