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大派别是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
1、汉语系佛教: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西汉时期,历史上有“伊存授经”、“永平求法”等说法。“伊存授经”是西域来的外交官应邀向西汉末年的上层社会传授佛经。“永平求法”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派员西行求法。从东汉经过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寺院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见当时佛教的盛况。
经两汉、两晋隋唐,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一种宗教,佛教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
当然,这中间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矛盾和磨合的过程,唐代以前基本上是佛教传播和发展阶段,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朝,佛教总的趋势是衰微和融合进民间信仰以及与儒、道相调合。经过2000年的发展,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汉语系佛教有寺院万余座,僧尼50000余人,还有众多在家居士。
2、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在几乎同一时期内,分别由我国内地和印度两路传入,既有我国内地佛教也有印度佛教施加的影响,后在青藏高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时期与本土苯教的斗争和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为适应当地社会历史条件的、民族性的、地域性的宗教(即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等教派。
继而扩展到蒙古和其他民族地区,到公元18世纪达到极盛时期。在我国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羌、锡伯、怒、纳西等少数民族。目前藏传佛教有寺庙3000余座,僧尼14万人,活佛近2000名。
3、南传上座部佛教: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又称“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于公元6世纪初传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经长期与地方传统宗教的协调,于16世纪兴盛起来。目前信教群众130多万。共有寺庙1700多座,比丘2000多人,沙弥近6000人。
佛教有三大派别,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
1、汉语系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创立后的数百年间,内部发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等派别。随着印度教的兴盛和伊斯兰教的扩张,佛教在印度衰落,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向外传播。
佛教从印度向外传播,最后分为两路: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经两汉、两晋隋唐,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一种宗教,佛教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
经过2000年的发展,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汉语系佛教有寺院万余座,僧尼50000余人,还有众多在家居士。
2、藏语系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在几乎同一时期内,分别由我国内地和印度两路传入,既有我国内地佛教也有印度佛教施加的影响。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等教派。继而扩展到蒙古和其他民族地区,到公元18世纪达到极盛时期。
3、南传上座部佛教:
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又称“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于公元6世纪初传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经长期与地方传统宗教的协调,于16世纪兴盛起来。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区。普遍信奉此教的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及部分布朗族、佤族。
扩展资料
派别演变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是释迦族人,所以又被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在世时招收了很多弟子,这一时代的佛教叫做原始佛教。
在释迦牟尼灭度后,他的弟子们逐渐分为了两派。其中较为高层的弟子们认为,应当坚持释迦牟尼的教诲不动摇,不应该有一丝修改,这些人后来被称为上座部。而较为底层的弟子们则认为,佛教教义应当有所改革,以适应不同的时代,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大众部。
上座部和大众部之间的裂痕不断增大,最后大众部自称为大乘佛教,将上座部贬低为小乘佛教,认为大乘可以普度众生,而小乘只能自己解脱。
所谓的“小乘”佛教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佛,那就是释迦牟尼,是彻底的觉悟者,而其他人最多只能修到罗汉果位。
而大乘佛教则认为,罗汉上面是菩萨,菩萨上面是佛,十方三世有无数的佛,任何众生都可以成佛。罗汉的境界是自觉,菩萨是自觉觉他,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后来,被贬低为“小乘”的上座部佛教传到了斯里兰卡,后来又传到了东南亚一带,就是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更多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教仪、教义,比如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等。
所谓的“小乘”是一种贬低性的称呼,所以千万不能当着南传佛教信徒的面,说他们是小乘佛教。
自称为“大乘”的大众部佛教传到了西域,并由西域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在中国,大乘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这就是汉传佛教,又称为北传佛教。
有学者认为,所谓的“汉传佛教”,其实应该称为“汉化佛教”,因为那是一句彻底中国化的佛教,与原始佛教已经截然不同了。
很多人说起佛教僧侣,会认为他们不能吃肉。其实只有汉传佛教的僧侣不能吃肉,因为这一规矩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订下的。而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僧侣是可以吃肉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三大派别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1、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2、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3、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亦称上座部佛教。
扩展资料:
佛教与中国文化
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例如,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许多佛教建筑已成为我国各地风景轮廓线突出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青瓦、宝殿琼阁。精巧的佛教建筑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春色。
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则作为古代雕刻美术的宝库举世闻名,它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浴佛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上座部佛教。
1、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便是现存佛教的三大分支之一,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原地区,尔后传入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处,又称北传佛教。通常汉语所指的佛教就是汉传佛教,喇嘛教信徒称之为”汉传佛教”,并将喇嘛教定名为”藏传佛教”。
在实质上,汉传佛教可以说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
2、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与显教传承。虽然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佛教传承,但是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远的影响。藏传佛教是在中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
3、南传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
扩展资料
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三是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佛法本是一昧的,由于接受者的智慧、福德程度,即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于佛法的认知、修行的偏重,也就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派别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佛教
佛教三大派分为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佛典翻译、义理研究、法门修证事业次第展开,汉传佛教先后兴起许多宗派,呈现各具特色、相互辉映的景象,主要有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其中,中国禅宗的兴盛,为汉传佛教所独有。
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
汉语系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创立后的数百年间,内部发生分裂,形成上座部和大众部等派别。随着印度教的兴盛和伊斯兰教的扩张,佛教在印度衰落,从印度次大陆扩展向外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西汉时期,历史上有“伊存授经”、“永平求法”等说法。“伊存授经”是西域来的外交官应邀向西汉末年的上层社会传授佛经。“永平求法”是东汉初年,汉明帝派员西行求法。从东汉经过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迅速,寺院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见当时佛教的盛况。隋唐时期,佛学成熟,信徒日众,宗派林立,中外交流频繁,佛教步入鼎盛。宋元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已从冲突走向融合,儒、释、道合一渐成潮流。纵观历史,佛教从印度向外传播,最后分为两路:南传东南亚,北传中国及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经两汉、两晋隋唐,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一种宗教,佛教中心逐渐转移到中国。经过2000年的发展,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汉语系佛教有寺院万余座,僧尼50000余人,还有众多在家居士。
藏语系佛教: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是在公元7世纪左右,在几乎同一时期内,分别由我国内地和印度两路传入,既有我国内地佛教也有印度佛教施加的影响。藏传佛教形成了宁玛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等教派。继而扩展到蒙古和其他民族地区,到公元18世纪达到极盛时期。传播的地区包括今西藏全境,四川、云南和甘肃的部分地区,青海大部分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的蒙古族地区,还有今天的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和图瓦自治共和国以及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蒙古、土、裕固、门巴、珞巴、羌、锡伯、怒、纳西等少数民族。目前藏传佛教有寺庙3000余座,僧尼14万人,活佛近2000名。
南传上座部佛教:
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
上座部佛教又称“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于公元6世纪初传入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经长期与地方传统宗教的协调,于16世纪兴盛起来。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区。普遍信奉此教的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及部分布朗族、佤族。历史上,上座部佛教分别从缅甸和泰国传入,分为缅、泰两大派。。目前信教群众130多万。共有寺庙1700多座,比丘2000多人,沙弥近6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