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丽人行》,为何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高级的讽刺诗”?

2025-04-16 14:30:0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杜甫的辉煌在于这首诗的场景宏大,细节含蓄,似乎写的是风景,但每句话都能听到外面的声音这首诗犹如一把利剑,向世人昭示着唐代的颓废与奢靡它直接指向人们的内心,让人们迷失这就是杜甫成为伟大诗人的原因。

自唐朝建立以来,它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但是,外国亲属专政也成为统治者的普遍现象唐玄宗中后期,外族亲戚杨国忠凭借妹妹杨贵妃成为唐朝首相,杨贵妃的三姐妹在皇宫里越来越受青睐,过着奢侈而压抑的生活李仁星是“老瓶装新酒”七首乐府诗。这首诗的标题在汉代刘翔的《别路》中有记载。

杜甫我热爱唐朝,但讨厌法院的无知和亲戚的独裁统治。尽管无法预测,但他也感到,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诗人的敏锐性,唐朝将遭受前所未有的灾难。


这首诗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春日少女的体态美和衣着富丽,造就了杨氏姐妹的妩媚之美;二是宴会的奢华和所获得的特权;三是杨国忠的傲慢整首诗气势恢宏,色彩绚丽,风格细腻生动,讽刺含蓄它只描写“美人”的生活,却达到了“不讽刺,不讽刺”的目的。

这首歌的主题和倾向并不晦涩,而是从场景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一针见血自始至终,诗人以严肃的笔触,明快的色彩,华丽的色彩,不带任何油腔滑调和讽刺的笔触,描写那些短小的场景和情节但令人惊奇的是,在这首庄严的咏叹调中,诗人完成了揭露腐败、鞭挞罪恶的神圣使命,获得了比一般轻讽刺更为强大的艺术批判力。

回答2:

诗史”的称号出现较早。早在晚唐《本事诗·高逸》就曾写道;“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这时杜甫还在世,人们就这样称呼他的作品了。后来宋祁在《新唐书》的《杜甫传》里也写道:“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哀,世号‘诗史’。

至于“诗圣”的称号,宋祁文章中已含有这个意思。真正见诸文字的,是明代的《杜臆》作者王嗣爽,他在《梦少陵作》一诗里写道:“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

“诗史”是指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陈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善陈时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是所写为当时的重大事件或与重大事件有关。具体到杜甫的诗歌是指“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所见所闻所感。这就与一般的反映现实区别开来。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回答3: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回答4:

丽人行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