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杜甫的《登高》算是冠绝古今的七律吗?

2024-12-21 18:40: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是杜甫诗集中最能表达情绪,悲伤和沮丧。前辈将其称为“古代和现代都最好”的句子是合理的。

这首歌《登高》写于唐朝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那时的杜甫在夔州(现在为四川 奉节)。在古代,9月9日有一个登高的习俗,这首诗以杜甫记录登高时的感觉所创作,写的是杜甫长年游荡的情绪。首联是近处的景象,颔联是整个角度。根据作者的生活经验,最后四首歌词以抒写情绪为主,在贫困,老年,疾病和悲伤中变得悲伤。

首联是诗人围绕特定环境的用词语“ 风急”驱动全联,可以说是一个好句子。 颔联专注于夔州秋季的典型特征。诗人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写了风景,看着无辜而悲伤的树叶,俯瞰着无辜的河流和滚滚的水。 “无边”和“不尽”不仅让人联想到落下的树叶的声音,长江湍流的外观,而且使不可见的韶光易死亡更令人理解。通过感到悲伤和悲伤的话,它显示出出神入化的力量。 末联写白发越来越多,因为生病不能喝酒,反映了时代的艰难。

场景混合的很复杂,但是却是交互式的。前四个句子是写景色的,后四个句子是抒情的,并且书写的角度不同,但是它们都围绕着“悲伤的秋天”这首诗的中心。风景有一个整体场景(沙白渚清)和一个声音(风声猿啼声)有局部场景(首联)有整体场景(颔联)。

杜甫中的《登高》确实是7位数字的名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辉煌的成就。

回答2:

文无第一,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不过人各有所好,有的人读到一首诗,心里喜欢得不得了,将其推为心中第一,这也是情理之中。落木萧萧,长江滚滚,杜甫的《登高》算是冠绝古今的七律吗?

而能被历代诗评家推崇,被很多人评为心中第一,必是诗中难得的精品。之前小楼精读过的《黄鹤楼》,就被宋人严羽、清人吴昌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不过,在小楼精读《黄鹤楼》那篇文章的评论中,很多朋友认为,七律第一,应该是杜甫的《登高》。

确实,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推崇,评价之高,较《黄鹤楼》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甫的七律,如书法中的《兰亭序》,是无数后人不断学习的楷模,此诗算是楷模中的楷模了。那么,为会什么杜甫的《登高》会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

杜甫的这首《登高》,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其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大乱虽止,小乱未息,藩镇割据、外敌入侵,唐朝的国势依然颓靡。

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曾在其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道:“青春作伴好还乡”,但他的归乡之旅并没有成功,时势动乱,他又贫病交加,行至半途,杜甫就返回成都,投靠他的好友严武。可惜,不久严武逝世,杜甫失去依托,他只得离开成都,四处漂泊,最后到了夔州。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回答3:

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推崇,评价之高,较《黄鹤楼》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的著名诗评家胡应麟,就赞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杨伦《杜诗镜铨》中亦评: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回答4:

将秋风写得有声有色,极为凄怆动人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被誉为“七律之冠”名作《登高》

回答5:

很明显不是,任何律诗都没法跟《黄鹤楼》比,因为黄鹤楼写到三个层次,即传说,景,情。而其他的律诗只有景和情两个层次,内涵深度明显差了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