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星爆发以后,相当多的物质重新转化为星际物质,这表面上看来是简单的循环,但是实际上经过一系列核反应以及超新星爆发,比较轻的元素已经合成了重元素,因此在从星际物质形成恒星,而又重返星际物质的时候,重元素的成分就增高了,所以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循环和重复,而是新的条件下出现形式上相同、实质上不同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发展过程。
恒星演化的研究是从赫罗图开始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赫罗图,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在赫罗图上的演化途径。
在这张图上,圆圈的大小表示恒星的大小,乍看起来,这张图似乎和原来观测到的图并不一致,它的演化路径并不是观测得到的赫罗图上的某一序列,但是我们应该注意,这里的恒星演化路径是对于一个恒星画出的。把各种不同的星都画上去,情形就不同了。初始质量不同的星,在赫罗图上的途径和进程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某一种星,在某一阶段也就是赫罗图上某一区域停留时间越长,我们看到这一区域的星便越多。这就像在展览馆里,人们总是在那些大家感兴趣的展品附近停留时间长,前进速度慢,正是在这些地方人最多,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如果我们画出各种不同初始质量恒星的演化路径,并且用线的粗细来表示停留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这种星出现的多少,再来观看这幅图的全局,那正是根据观测得到的赫罗图的样子,所以恒星演化理论完全符合观测的结果。
恒星演化理论是建立在现代物理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科学结果,它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在30年代,原子核反应理论的建立就已经突破了难关。但是由于它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在理论体系形成以后,有一段时间,劳动是繁重艰苦的,进展是困难缓慢的。只是到了50年代和60年代,快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大大加速了它的发展,现在恒星演化理论已经发展成为成熟的理论。
同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相比,恒星演化理论的发展迅速而且顺利得多。为什么竟然对于遥远的恒星比我们自己所在的太阳系的认识反倒更快得多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太阳系只有一个,而恒星却有千千万万。我们可以同时观测到处在不同演化阶段的恒星,看到恒星一生的全过程,空间的广阔弥补了时间的短暂!
不过,恒星演化的探讨并没有完结。恒星自转和内部物质对流对恒星演化细节的影响还需要仔细考虑;密近双星间的物质交流演化进程有什么作用还在研究之中;红巨星以后的晚期过程还只是描绘了一个粗糙的轮廓,细节的计算需要用未来的更大型的电子计算机才能完成;黑洞仍在寻找之中,而且近20年来,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的兴起,使各种新类型的天体不断涌现,必然要提出许多的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的研究,将更大地丰富我们对于恒星演化的知识。
原恒星(幼年期)、主序星(青年期)、红巨星(壮年期)、高密度恒星(老年期)。
最终演化结果:
质量小的恒星形成行星状星云,之后成为白矮星,最后演化成黑矮星。
质量大的恒星经过新星爆发或超新星爆发,质量较大的形成中子星,质量很大的形成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