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冰山理论对照的特点大概就是美丑对照原则了吧。。。感觉雨果的长篇小说中心理描写和枝蔓情节挺多的,尤其是《悲惨世界》,常有一小章的心理描写乃至数十页介绍故事背景(巴黎文化)的情况出现。但是《九三年》里面的枝蔓很少,情节还算比较紧凑的,但修饰也很多,这和海明威的风格迥异(海明威为了用最简短的文字表达,不是还有一个“单脚站立”的写作诀窍么。《九三年》酝酿了多少年啊——不过这本书倒是用了9个月一气呵成的——《九三年》还是他著名作品中篇幅最短的)。《炮兽》里对大炮的描写就大段排比,大量拟人比喻,渲染炮手逆转形势之艰难。
说到雨果的语言特点。。我就禁不住想到雨果书中人物以语言来抒情或是论理,会整段整段无插话地把自己的观点讲完,和海明威简短的人物对话很不一样。就像《桥边的老人》,《老人与海》开头的老人与孩子的对话,都极其简单,个中情感需要读者自己体会。而《悲惨世界》中马吕斯在ABC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九三年》中朗德纳克单独面对要杀自己的炮手的弟弟(炮兽后文的一段情节),大段论述,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尤其后者竟然来了个惊天逆转(炮手弟弟不仅没杀他反而投靠他),直抒胸臆,淋漓尽致,这就完全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相悖了。
我所说的也只是我读完雨果的《九三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海上劳工》只读过一遍,忘得差不多了)后的一些感觉,不是专业研究这个的,也做不到客观。其实课上讲解也不是要你们提供标准答案吧,有自己的看法和大家交流不也很好吗。
《九三年》篇幅短,情节进展也快,你有时间可以自己去看看或许会有更直观的更不一样的感受,我觉得课本中节选的炮兽绝不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
以上是我的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