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喜欢画画,这是出自儿童自身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我们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辅导儿童绘画。小学阶段应按儿童的年龄分为三个时期来研究:图式期6-8岁、写实倾向期9-11岁、写实期12岁以后(相对而言,有的会提前或退后)。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与特点,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二、6、7岁儿童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转变的阶段,大脑的发育已达成年人的90%,但在心理方面却仍保留着幼儿期的状态,想象力十分发达。他们把画画看成是一种游戏常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一过7岁,幼儿的这种特征就逐渐减少或削弱,渐渐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客观世界,在想象的同时,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那样去画。随着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增多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绘画创作达到高潮,进入儿童绘画创作的黄金时代。他们依靠直觉,加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想象,根据头脑中对物象特征形成的概念,凭自己的记忆表达心绪和意象,造型的模式是这一阶段儿童画的一般特征,故称之为图式期。这个时期,特别要求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作品,也不能让儿童一味地去模仿成人的作品或技法,要顺其自然充分给孩子自由,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画自己喜欢画的内容,这样才不会把儿童喜欢画画的天性给扼杀了。
可以参考参考,现在好像是可以免费试上M/http://www.dfq.com/xiaoxue/
三、由于儿童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变化,观察能力的提高,判断能力的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同于前一个阶段,他们开始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并进行探索,对幼儿时期深信不疑的童话、梦幻开始发生怀疑。对以前自己常采用“古怪”的、“不合逻辑”的表达方式持否定态度,对过去画的那些不合比例、不真实的画表示否定。他们对儿童画表现的天真、幼稚并不喜欢,更羡慕比自己大的孩子以及成人的绘画,对绘画的空间知觉有了较大进步,开始由平面的空间思维向立体的空间思维过渡,故称为写实倾向期。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画开始追求真实,致使他们那些感人的童趣创作逐渐消失,对绘画的兴趣趋于淡漠,个别甚至视画画为额外负担。这个时期要使儿童的绘画兴趣如同图式期时那样浓郁,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和审美意识,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他们画出的作品能抒情达意,这样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才会有增无减。
1,美术教育与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新颖的美术教学方法能培养一个创新能力极强的儿童,同时,不同儿童的个性,也会带来不同模式的美术创作。在美术教育中,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尊重儿童的个性,是很有必要的。美术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绘画技术,而是重在育人
2,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让孩子在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中,感受快乐、释放情感,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孩子人格。
3,各种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之间功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二者神经活动的不同方式上,大脑左半球主要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和求同思维等智力活动控制区域,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视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舞蹈、身体协调、直觉和求异思维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
4,那种只让儿童注重语言、计算、背诵些外语单词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围绕着发挥大脑左半球功能而进行的,如果同时注意儿童画画、唱歌、跳舞来加强动作、空间知觉的训练,那么,将有助于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这样,对两半球给予同样的磨练,会有助于他们的大脑发育。
5,各种事实反复证明,儿童画画,动手制作与学习其它知识不仅没有矛盾,而且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美术教育和其它各学科的活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常识,语言类教学为美术教育活动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的内容反过来对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有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各种事实反复证明,儿童画画,动手制作与学习其它知识不仅没有矛盾,而且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美术教育和其它各学科的活动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常识,语言类教学为美术教育活动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的内容反过来对其它学科的教学活动有复习、巩固和提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