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什么意思?

2024-11-29 07:45:3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这个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一个道理。见于《红楼梦》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此"太虚幻境"坊门前的对联。很喜欢,常揣摩。现将愚见略以叙之,诚请指导!
  "太虚"一词,是道教专用术语,盖乏指宇宙。我读这幅对联,走的是"意境"的路,这幅対联恰似道教常有的"阴阳八卦"图,那小说中最先登场的甄士隐和贾雨村亦恰似"阴阳八卦"图中者,甄士隐是"阳"的象征,贾雨村是"阴"的代表。为此,是解渎这幅对联的前提条件。
  其联的上半句,叠用'真假"词,且以"作和亦"牵连,不也恰似"阴阳八卦"图吗,如果以"阴阳八卦"图解渎其联,题目做大了,也诚有太虚之意。借曹雪芹的话说:"叙事说理"重在其"理"。
  其联的上半句关键字是"作,亦"的理解,"假作真"有设问之意,如果把假的当作真的去理解,是什么结果呢。如果假的也是真的,是什么结果呢,很显然,前者的结果,是与非不分,真与假不辨。岂又如何理解曹雪芹"哭成此书"。后者的结果则是肯定假的就是真的的结论。事体是假,事理是真。不访借用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以证。贾雨村是官场上斯混之典型代表,是官吏之大浓缩,是故,曹雪芹对他的交代,特别祥尽,家族家境,藉贯秉性,来京目的。他的人生轨迹,曲折,浪漫,贪弊,势利。是严格尊循"时尚之学“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坚定拥护执行者。结局怎样呢,为他人做嫁衣终归锁枷扛。一个悲也!此为“假”事体,“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筵华终散场”此为真事理。古往今来,有多少官吏是真正做利物济民的事体呢?不都是拿着“皇帝”的金银帖皇帝的脸,同时自揣利己。
  下半句叠用“无有”词以“处,还”牵连。这“无有”不能单纯的用现代词意去理解,即“无”者,非现代词意之“没有”,“有”者,非现代词意之“有”。而是要从道教立场去解渎。“无和有”的本意乏指宇宙的“道”。
  所以,这幅对联蕴含着道教思想体系,曹雪芹对李丹的道教思想颇有研究!

回答2:

* 字面意思: 假被认为真的时候,真就被认为是假的.无 占据了 有 的地,有 就会 返还到 无 的地.
* 解释:看中国的古书,必须首先有古人的三观,古人的思想都来自于周易.这话用阴阳来解释很好理解.你对照太极图看看,真和假,无和有都是一对阴阳,阴阳的状态就是两个东西的相互对立和相互转换的矛盾状态.
* 要解决矛盾也很简单, 你看看 西游记里 真假美猴王. 是怎么解决矛盾的,自己想想.

回答3:

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幅对联。
这里头这个真和假的概念有很多层次,不是一个单纯的一个真和假,世上的人把假的东西都当作真的了,把真的东西反而把它作为假的了。贾宝玉真正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才能的人,有思想的人,但是人家都说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那个甄宝玉认为是有出息的,开始也跟贾宝玉也是一样一个脾气,但是到后来呢,甄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按照官方的道路去走,所以变成了真宝玉,所以真正没有才华的人,变成好样的,真正有本领的人变成是假的,不行的,就是真假混淆,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讽刺。

回答4:

大意是:任何事物是没有绝对的。
细述为:以假充真,真中有假;能够达到无为其实什么都做了,这种的做别人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