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如何调节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2024-12-14 16:47: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现金流量表准则》规定,在报表补充资料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也就是用间接法来编制,即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算点,调整不涉及现金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以及相关项目的增减变动,据此计算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同时指南列出一个含有13个项目的调节公式。《现金流量表准则》与指南对此的规定与解释过于笼统,存在以下问题:1、未详细阐述间接法原理,不利于财会人员深刻理解,在编制实务中造成许多误解和争议。2、给出的调节公式不甚完善,部分财会人员生搬硬套,导致计算的结果与直接法不一致,而且很难查找原因。3、未对每一调节项目作出明确的解释与定义,尤其在一些重要项目如存货、财务费用、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等填列时,造成口径不一致或填列错误。企业的净利润是由多种活动综合影响所形成的,我们认为,可比照《准则》对现金流量的分类,将净利润(L)分为三大部分:投资活动产生的净利润(T);筹资活动产生的净利润(C);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G),其中又可分为涉及现金流量因素(G1)和不涉及现金流量因素(G2)。即 L=T+C+G=T+C+G1+G2 公式(1)同样,可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X)分为两部分:涉及损益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X1);不涉及损益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X2)。即X=Xl+X2 公式(2)显然,涉及损益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于涉及现金流量的经营活动产生的净利润,即X1=G1 公式(3)公式(1)、(2)、(3)合并,可推出:X=L-T-C-G2+X2 公式(4)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净利润-投资活动产生的净利润-筹资活动产生的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非现金净利润+不涉及损益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其中:1、投资活动产生的净利润一般包括4个子项:(1)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资产减值准备;(2)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的损益;(3)固定资产报废损失;(4)投资损益。2、筹资活动产生的净利润一般指财务费用(非经营性部分)。3、经营活动产生的非现金净利润一般包括10个子项目:(1)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2)固定资产折旧;(3)无形资产摊销;(4)长期待摊费用摊销;(5)待摊费用的摊销;(6)预提费用的增加(经营性部分);(7)递延税款借(贷)项;(8)存货的减少(经营性部分);(9)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增加(经营性部分);(10)预收账款的减少、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未交款、应交税金的增加(经营性部分)。4、不涉及损益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一般包括8个子项:(1)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减少,预付账款的减(增)(经营性部分);(2)预收账款的增加、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的增减(经营性部分);(3)其他应收款的增减(经营性部分);(4)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未交款、应交税金的减少(经营性部分);(5)待摊费用的增加;(6)预提费用的减少;(7)存货的增加(经营性部分);(8)收回和转销坏账的差额。注:1-(1)、3-(1)与4-(8)子项可合并为: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3-(5)与4-(5)子项可合并为:待摊费用减少(增加) 3-(6)与4-(6)子项可合并为:经营性预提费用增加(减少) 3-(8)与4-(7)子项可合并为:经营性存货减少(增加) 3-(9)与4-(1)、4-(3)子项可合并为: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增加) 3-(10)与4-(2),4-(4)子项可合并为: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少)5、为完善调节公式,增设“其他”项目,一般含5个子项:(1)债务重组损失(减收益);(2)评估减值(减再次评估增值)(仅指需要进行账务处理的评估减值);(3)收到的现金捐赠;(4)经营性关联交易差价;(5)其他,如计入管理费用中的融资费用。将上述各子项代人公式(4)可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经营性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非经营性财务费用+投资损失(减收益)+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经营性存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加(减减少)+其他(不减少或不增加现金的收入和费用)上述公式的推导是建立在企业正常经济业务并且会计处理规范的前提之上,在用间接法编制时应注意以下四点:1、只要是非经营性的要剔除(加非经营性损失、费用,减非经营性收入)。2、只要是不增加或不减少现金的要剔除(加非现金损失费用,减非现金收入)。3、有的虽然与损益无关,但属于经营性现金流量的要加上。4、有些经济事项涉及两个调节项月,注意不要重复调节或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