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故居位于今和平区河北路与重庆道(原英租界威灵顿道与剑桥道)交口处,主体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主入口设在建筑的西侧,其入口处建券式洞门,两侧有绳纹式立柱,门楣有浮雕装饰,上筑有“人”字型雨厦,红缸砖清水墙,大坡屋顶,南面二楼顶是平台,楼内装饰极为讲究,整栋建筑自成院落,私密性强。
顾维钧(1888—1985年),字少川,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江苏嘉定(今为上海市)人。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法学博士,长期从事外交工作。1922—1926年曾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财政部长,两度代理国务总理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先后担任驻法国、英国、美国大使,1956-1967年间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位于河北路的“顾维钧故居”是顾维钧在1927年以“顾少川”的名义购英租界土地1.058亩建成的。现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天津市委员会”办公楼。
顾维钧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生于上海。当时的中国正是在鸦片战争后期,中华大地一步步陷入列强的侵略包围之中,而上海又是一个中外交往非常集中的地方,顾维钧从小就看到了很多中外不平等的状况,因此,也就有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中国积弱状况的理想。,少年时期的顾维钧,一次经过外白渡桥,看见一个英国人坐着黄包车,急着要去看跑马比赛。拉车上桥本来就很累,可这个英国人还用鞭子抽打车夫。顾维钧很愤怒,于是斥责这个英国人说:“Are you a gentleman?”(你还算是个绅士吗?)后来,顾维钧在回忆录中提到这段往事,并说“我从小就受到这些影响,感到一定要收回租界,取消不平等条约。”
1904年,16岁的顾维钧剪辫易服,远渡重洋,留学美国。他选择了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法和外交专业。顾维钧的老师约翰穆尔曾担任美国助理国务卿,有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他以一个外交官的标准来要求、培养顾维钧。顾维钧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后还担任了哥伦比亚大学校刊《嘹望者》的主编,这对于一名留学生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在外国的几年学习,为顾维钧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顾维钧在留美期间,有一次,后来成为他岳父的唐绍仪作为清朝政府特使访问美国,在大使馆里接见了40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作为学生代表致辞。唐绍仪马上就非常欣赏这个年轻的留学生,认为他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当袁世凯执政,他出任袁世凯内阁总理时,他立刻向袁世凯举荐了顾维钧。那时,顾维钧正在准备博士学位答辩,他的论文还只写了一个《序章》,邀请他回国担任总统府英文秘书的信件就寄到了纽约。学业尚未完成,令顾维钧感到为难,他准备拒绝来自北京的邀请。当他把这一情况告诉导师约翰穆尔,约翰穆尔却不同意他的选择。约翰穆尔对顾维钧说:你学习外交就是为了为国报效,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你应该抓住。于是他让顾维钧把《序章》拿给他看。看过之后,他告诉顾维钧:单独的《序章》写得就很好,就可以作为博士论文来答辩。在导师的理解和支持下,顾维钧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于1912年启程回国赴任。多年后,顾维钧回忆起导师时说:约翰穆尔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8年前,顾维钧赴美留学时,还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少年,而8年后他回到中国时,已是一位风度翩翩的英俊青年了。
顾维钧回国后,先是担任袁世凯的英文秘书,后来进入外交部任职,1914年晋升为外交部参事。他的才华在工作中日渐显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德法俄相继投入欧洲战场,无暇东顾,也使日本获得了扩大在华势力的天时地利。8月下旬,日本迫不及待地对德宣战,11月,日军占领青岛,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对德战事结束后,日本并没有如先前所说的从中国撤军,反而在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顾维钧也正是在这时,第一次正式接触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对外交涉。
日本帝国主义因为害怕西方国家干预,在提出《二十一条》时有一个附加条件:不许把中日交涉的有关内容泄露出去。然而,顾维钧感到此时的中国需要外来的支持。于是,他没有征求袁世凯的同意,悄悄把消息透露给了英、美等国。于是,一些西方国家为了本国的利益做出了一定程度的反映,对日本构成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看到对外界作一定透露有助于中国,开始有意地让顾维钧继续透露消息。这一做法最终证明是有一定效果的。由于顾维钧有着留学美国的背景,了解美国历史、政治和文化,又在这次外交中表现出了不凡的勇气和才能,其后不久,袁世凯任命顾维钧为驻美公使。 那一年,顾维钧时年才27岁,那时的他还有着京城三大美男子之一的美称。
这位年轻英俊的外交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驻外使节,也是华盛顿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外国使节。
“巴黎和会”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最终在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得到了解决。经过36次谈判,中日签署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日本无可奈何地一步步交出了强占的山东权益。在这次会议上最终解决山东问题并从日本政府虎口夺食的,正是的顾维钧,时年顾维钧只有33岁。
1927年(顾维钧时年39岁)顾在张作霖的军政府中任内阁总理兼外交总长,1928年6月北伐军攻占了北京,顾维钧伴张作霖逃离北京路经天津,顾见事态变化太大,前途叵测,借故下车回到了位于英租界(今河北路)的故居滞留,就是因为这次的“滞留”,逃过了日本人制造的“皇姑屯事件”(在此次事件中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一大劫难。后顾携家眷避居法国,1929年东北易帜,顾维钧回国,后在张学良的推举下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其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任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庭副庭长等职。
1985年11月14日,顾维钧在纽约的寓所去世。他一生最后一天的日记只有一句话:“这是平静的一天。”当98岁高龄的他离别这个世界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不再是弱国外交了,而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是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
顾维钧故居现还保存完好,该故居一度几易其主,后一段时间做为天津市领导的住所,再后改为“天津市7047工程指挥部”,现为中国国民党天津市委员会办公楼。
睦南道,长2.08公里,有风貌建筑74幢,名人故居2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着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漫步其间,使人感到路、房、树的空间尺度恰到好处。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建于1930年,为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颇为豪华气派。24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旧居,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28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旧居,李曾任天津殖业银行经理。50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
五大道上还有两座中西合璧的公馆。一是大理道3号、5号的蔡成勋旧居。3号是主楼,外观法国罗曼式,内装修使用中式木雕。5号为中式四合院家庙,垂花门及门窗隔扇,砖、木、石雕,无一不精。另一是重庆道55号庆王府。为清朝庆亲王载振的公馆,主楼平面由二层楼的四合院构成,西式外檐,中式天井和装修,顶层为祖先堂。庭院东部为中式花园,有假山、石洞和六角凉亭。
五大道上的军政要人公馆还有曹锟、徐世昌、顾维钧的旧居。还有文化医学界名人严修、方先之、范权的宅邸等。这些建筑现在仍保存完好。 天津“五大道”驰名海内外,但具体指哪五条道,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指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另一种说法,指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重庆道、成都道。五大道地区,作为天津租界市政园林和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而别具特色———第一,它形成了姿态万千的西式建筑群体景观;第二,建筑的私密性构成了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第三,近代许多政客买办、达官显贵居于此,使五大道成为近代名人荟萃之地。
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筑最早、最宽、最长的马路。马场道121号小洋楼,原为英侨学者达文士居住,称“达文士楼”,这座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别墅,是五大道上最早的建筑。坐落在马场道上的还有原北疆博物院和工商学院。北疆博物院是中国早期博物馆之一,创建于1922年,建筑为平面“工”字形,具有罗马建筑风格。工商学院建于1925年,主楼三层带地下室,外檐大块蘑菇石墙面,曼塞尔式瓦顶,圆形大钟,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
道路两旁绿树掩映着风格各异的小洋楼,漫步其间,使人感到路、房、树的空间尺度恰到好处。睦南道20号为孙殿英旧宅。建于1930年,为三层带地下室的西洋古典公馆,颇为豪华气派。24号为中国近代外交家颜惠庆旧居,建筑具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28号的罗马柱廊意式公馆为天津八大家“李善人”的后代李叔福旧居。50号为张学良二弟张学酩旧居,红砖清水墙,坡瓦顶,具有英国庭院别墅风格。
有很多了.我奶奶家就在马场道上,想了解的话来看看,一时说不上来.好象康有为就在这住过,还有很多,大多是抗战时期的军阀.基本上都是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