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新年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在古代又称为上元节、元夕节、灯节,也有人称它为灯花节。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因此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在秦代时,因秦始皇名政,因避讳,又称正月十五为端月十五,该日为满月,即“望”日,象征着团圆与美满。
汉武帝时期,宫女元宵正月十五不能在双亲面前尽孝,就欲投井自缢。东方朔为其感动就想办法去成全宫女,便散布正月十六火神君要奉玉帝旨意,要火烧长安。
武帝闻之欲寻求解救之法,东方朔进言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挂红灯,怂恿皇帝和后妃、文武百官上街观灯火,可以避难。武帝就这样办了,于是人们在元宵节这天才有机会回家团聚。
扩展资料
元宵节的起源
西汉时期,刘邦去世后,大权被皇后吕雉所掌握。吕氏宗族想夺走刘家江山,大将军周勃平定了吕氏一族,就是历史上的"诸吕之乱"。
刘邦的儿子刘恒成为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汉文帝把取得胜利的这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五定为欢庆的节日,汉文帝规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要赏月、观灯、舞狮子、吃元宵,"元宵节"便由此延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