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环境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

2025-01-08 10:32: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就业观念有待提高 

当今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身上有一股拼劲。他们热衷于大城市,如北京、上海,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打拼才会有出路,自己的能力、价值才能得到体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大城市,他们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对于刚刚迈出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一份工作带来的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该只是考虑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还应该理智分析这份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方面的提高。 

2、个别学生诚信道德缺失 

为获得好的工作,个别学生会在自己的个人简历中造假,伪造荣誉证书、等级证书、学历证书,虚报成绩,在与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合同后,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毁约。还有一些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不能及时还款。 

3、不遵守校纪校规 

面临就业,很多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主要表现就是以求职面试为由旷课迟到。   

4、心情浮躁、焦虑 

有些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前的学习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忙于求职应聘,不能合理安排求职应聘与上课时间,导致毕业前挂科,影响了毕业和就业。

回答2:

大学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作为人力资源中最具有活力并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顺利、合理地就业,对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益,并且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对我国的影响与挑战

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必将引起经济、政治、教育、文化以至思想观念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为人类社会开辟了新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之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情极其复杂。就经济而言,地区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多级技术水平并存,企业制度处于调整变革之中,产业结构处于大的变动之中,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亟待提高。我国要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二、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结果。知识经济对产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知识型经济在产业经济的增长中,主导作用日益明显;2、知识经济将引起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产品构成的全方位变化;3、知识经济将促进企业重构;4、知识经济的兴起必然引起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

我国的产业经济要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1、产业的生产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有一定差距,不太适应全球性知识经济来临造成的产品迅速更新和人们消费需要的变化,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部分生产过剩并存的局面;2、新兴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缓慢,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且处于无序竞争状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理想;3、产业素质和企业结构不太合理,不能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多样化、精密化和高层次的要求;4、产业间关系不够协调,难以实现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知识经济时代将表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在区域发展中的特征:由于通信网络的便捷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知识尤其是新的技术创新的传播和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极大程度地消除了区域的人为隔离和时间空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

1/18页

1、知识一经产生,即可不花费或少花费成本为大众所了解和利用,因此,各个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依存性得到加强;2、知识经济下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中的高新支柱产业和完全基于知识的第四产业,区域经济的增长点主要依托于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要拉开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各区域如何选择适合本区域资源条件并能形成竞争力的新兴产业;3、与工业经济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特征不同,知识经济更依重于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四、知识经济与就业革命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一方面使知识密集型的新产业部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使传统产业部门经过改造知识含量大幅度提高,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大大减少,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越来越多,从而导致一场西方社会日益引入关注的就业领域的变动。这一变动的特点是大量传统就业领域的 “缩小”,知识结构性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结构加速调整,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有关就业的革命。

回答3:

如何选择工作环境和薪酬呢?

刚刚介入职场的新人,一般还不懂选择工作环境,往往第一选择就是薪酬,第二选择还是薪酬,为什么呢?因为多年的寒窗花了家里不少银子,需要马上赚钱,殊不知不好的工作环境将在日后带来很多的不开心,造成心情不好、工作压力大等等。

职场老手也往往是选择薪酬要高,觉得自己多年的工作已经成长,需要有高薪资来支撑自己。

还有一些职业经理仍然是这样,第一、开高工资;第二、选高工资。结果因为忽视了工作环境,干部多久就走人,工资拿不到预期的,还心情很不爽。

这里举几个案例:

案例一:一家高压设备公司招聘营销人员要求:大学学历,市场营销相关专业,能吃苦,爱公司的人员。基本工资2000元/月+业务提成。

次日来了一大学生,应届毕 业,谈吐清晰,看去比较精神,和经理谈完和总经理谈。

总经理问:“你希望薪水多少?”。

学生回答:“最低要5000元/月。”

总经理想了想说:“这样,我也不限制你的薪水,你在我公司工作,每个月你所创下的利润我一分钱不留发给你,你赚多少就发给你多少。” 学生无语。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事,对于应届学生更重要的是积累经验,并不是追求高工资。

案例二 :有一位某大学毕业的女性,曾工作过3年市场营销,去应聘市场经理,结果有2家公司通知了她上班,一家是广告公司,月薪为3500元,另一家为涂料公司,月 薪为5000元。

她在接到通知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拒绝了3500元的广告公司,接受了涂料公司的招聘。

工作了一个月后发现这家公司对外宣传的工厂是临时租 的,里面的设备只有一台也是旧的,而且从来没有生产过产品。

公司给营销部门的样品是从市面上买来的其他品牌,宣传资料写的很漂亮,老板要营销部门拿着买来 的样品当做公司的产品打开市场,再来准备设备和生产,全体工作人员要六天制工作。

该女生后悔自己进了一家皮包公司,而当时没去的那家广告公司还是当地最好 的广告公司。

这个案例的女生忽视了对工作环境的考察和与高层管理的沟通。

案例三: 某职业经理杨某有十年中国百强企业的工作经验和多家知名企业经验。因在某场合结实一女士高总,该高总管理理念较先进,初次见面处事也大气。他们交谈几次后该 女士准备以100万年薪聘请该职业经理为公司总经理,该职业经理考虑了一下很快就答应了对方,并在10天后去任职。

其实该女士的公司也不算大才近100人 的贸易公司,但是多年来效益很好,每年利润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现在想做成集团,需要高级管理人才,想法也是非常正确,招聘高级人才合情合理。

该职业经理杨某上任后发现,该公司是夫妻合作的,高总的丈夫为董事长,丈夫是小学文化,高总是初中文化,但好学,参加了十几次各种管理培训。

问题不在这, 而是所有该职业经理做出的决定和决策,只要是高总同意的,她丈夫一定反对,只要她丈夫同意的,高总一定反对。而且高总的丈夫对杨某的高薪心里一直像搁着一 个大石头,时不时的说:“你的工资太高!”。

到了第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为了杨某的工资夫妻还争吵了一天,最后杨某拿到30%的工资。杨某很生气的离开了这 家公司。

这个案例说明杨某择业欠缺考虑和调查,既没有调查公司背景也没有见到公司相关高层,对工作环境不了解。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在择业时,只看好薪酬,没有对工作环境进行了解后进行择业的。

2

要如何了解工作环境呢?

一、看公司的目标是否明确;非口水化和口号型的目标,非营销型的字句,而是一个具备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目标。

二、看公司的理念是否人性化;不是面子上标语,不是抄来的和务虚的口号,是一个人性化的或者以人为本的公司精神。

三、观察在职人员的精神面貌是否阳光;上班是否聊天、上网、网游戏等。

四、工作现场是否干净、整洁; 工作台条理清晰,工作现场整洁有序。

五、公司管理人员谈吐清晰、有职业素养;谈管理条理清晰,谈公司充满激情和希望,待人有礼有节。

六、公司管理层是否务实。是否有涵养,谈吐是否务实,以及对人才的渴望程度,做事风格等。

薪酬虽然是劳动报酬的最好体现,但是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工作环境,将导致工作无心情、无效率、最后无报酬,用人单位觉得你没做好,你觉得用人单位失望,最终双方都失去宝贵的时间。

回答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至90年代,在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大学生“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背景下,相对于增长缓慢的毕业生数量来说,中国的大学生需求旺盛,大学生作为稀缺资源就业不成问题。但是,自1999年以来,高校连年扩招,且规模有了一个数量级的变化(1997年招生规模突破100万),这样,从2003年开始,毕业生数量也年年持续快速增长。高等教育在学人口的增长既拉动了内需,又有力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由于扩招增速过快,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速度,同时,由于社会转型、企业转制,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史无前例的矛盾和困难,致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大学生就业仍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学毕业生要实现自己的择业目的,就必须重视社会的影响因素,自觉调整自身的职业期待值,择业意向等等。对就业形势的研究为大学生择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可选范围内,毕业生要充分了解自己专业所处的就业形势,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层次性、规律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择业意向
择业意向是择业的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择业主体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择业主体对职业的社会评价的直观表达。简单的说就是指择业主体在择业时希望达到的职业期望目标。择业意向的内涵应该包括择业地域、择业薪资标准、择业单位的性质选择等方面。
2.大学生就业形势
在本文概念的界定中,将大学生就业形势定义为:“当前社会各个行业中,就业方面所面临的就业率情况”由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主要由当前社会因素造成,如经济、社会、自身因素。
(二)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法
本调查所选取的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有文科、理科和工科三类方向的专业设置,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人力资本存在差异,所以他们在择业时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
考虑到要调查已就业的往届毕业生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本次调查主要选取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这一群体正处于择业、就业阶段,有的已经成功就业,有的还未就业,他们的择业意向已经形成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明确。
本调查在该校区抽取150个样本,构成本次调查的150个样本。全校范围内以院为单位抽取三个院包括文科、理科和工科,每个院发放问卷50份,其中每个院抽取两个系,每个系发放问卷25份。
2.访谈法
本文将从上面的调查对象中随机选取5个样本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2、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社会和自身原因。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虽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显示了强大的抵抗能力,但整体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的状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在政府“一揽子”刺激经济的政策影响下,我国迅速摆脱了经济危机,但这次金融危机对如今就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影响到就业的经济因素有,第一,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暴,进一步增大了就业压力。第二,国家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使得一些基础建设、能源、钢铁、房地产、汽车、建材等行业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同时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深入人心,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第三,由于多方面因素,人民币升值和金融风险压力增大。人民币升值对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家电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外对下一步人民币汇率的走向仍心存疑虑,对今后的预期还不稳定。如这些用人出口不畅,则其用人将受到影响。
2.社会原因
我国正面临着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的局面”,据国家发改委资料,2006年全国16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达到高峰。而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2006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2006年城镇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而劳动力供给将达1400万人,这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甚至在2010年开春出现的“用工荒”的现象,很多企业为了招揽更多优秀的员工,纷纷提高员工待遇。好多企业虽然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每年招应届大学生的用人单位屈指可数。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就是为了能够找到好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并且,这个数量在逐年增大。
此外,大学生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比重,理论功底及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的现有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自身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工作能力,适应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3.自身原因
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的名校大学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工资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像打仗一样,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但真正要上战场时,有些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一样。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是大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同时,在找工作中不能期望太高,要用实力去证明你应得的。
(二)大学生择业意向
1.对择业地区的选择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区域选择时,明显地呈现出“孔雀东南飞的”倾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地处东南沿海的省会、大城市作为自己首次就业的理想区域,选择这一项的人数占总体的77.1%之多,这一现象是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沿海城市比西部城市经济发达、知名企业也大多坐落在这些发达城市中,无疑为大学生择业增添了很大的吸引力。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地处东南沿海的中小城市,占12.3%,中小城市的竞争压力不如大城市大,所以不少大学生愿意选择这里作为他们的就业地区。地处中部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少有人青睐,共占7.7%。而地处西部的大、中城市以及乡村基层则面临冷遇,本调查中无人选择到西部就业。这些正迫切需要人才建设的地区却无人问津,正是我国就业市场的一大困境。
2.对择业单位性质的选择
当前,由于大学生对自我没有准确的认识和评价,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缺乏准确定位,使其对择业单位性质的定向失去合理性和准确性,带有盲目性。在调查中,大学生期望进入的单位第一选择是党政机关占38.2%,第二是国有或集体企业占25.4%,第三是三资企业占18.4%,然后才是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分别占10.8%和6.9%.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择业意向还是深受择业单位的“公有”、“私有”的观念影响,在理想的职业性质选择中,排在第一、二位的,都是党政机关和国有或集体企业,其次则是风险大但待遇好的三资企业。大学生对党政机关和国有、集体企业的青睐,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观念影响,上一代人认为进入“公有”性质的单位意味着“铁饭碗”、“旱涝保收”,而随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公务员的“铁饭碗”将会被打破,到那时大学生和家长们的职业预期则面临落空。
目前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单位性质偏重于“公有”性质的单位。不过风险大但待遇好的外企,近年来越来越受大学生的青睐。这种偏执的择业意向,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是不利的。

回答5:

社会环境因素:

很多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同时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服务社会的意识日渐薄弱。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大学生忽视自身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而追求待遇好的职业,对自身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在另外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偏见,首先是用人单位提高用人的标准,只注重毕业生的学历而忽视了能力;其次就是性别歧视,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性别要求,这就使得性别成为很多女学生就业的限制,极容易影响她们的就业观念。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

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