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路上为话题的800字作文,急用

2024-11-25 06:32:1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在很久以前我问自己,路在何方; 当走在路上我问自己,路将通向何方; 当我走向了荒野,我才开始问自己,我到底想要去哪里。 路,假如说那是指出路的话,或许每个人都想要一条或者甚至更多。但是,我想说的并不是出路,我要说的仅仅是路,普普通通的路,一条可以走的路。 很久以前,我不断的问自己:路在何方? 是呀,路在何方?一个不用很多字就能提出的问题,一个来自灵魂某处的问题。 我相信,那时侯我是茫然的,是可怜甚至是可悲的。但是,事实上我只是愚笨而已,那时我已经走在路上了,只是自己没有发觉。 走在路上,四个字,多重复几遍便会让人有所感触的一个词。它是不是充斥了太多的沧桑感? 走在路上,走在那已经确定的未知。 虽然我们不知道它会通向何方,但是我们知道,它一定会通向某个地方,而且那个地方是已经确定了的。所以,我们该在乎的不是它将会通向何方,而是应该去想想,该怎么走完这条路。 生命这条路终会走到尽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路上收获多少。为什么要匆匆的赶路呢,何不多收获些路边的风景? 走在路上,或许不该感慨太多的,即使每个人都显得身不由己,但是走在路上就会明白那一些的。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月亮和太阳,我们需要仰望的两件东西,都有轨道,何况我们这些蝼蚁一般的凡人。 不要再去感慨什么命运之类的,而是应该学着去明白一些什么。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不是每次日出都有朝霞的,也不是每次夕阳的离去都会在那晚霞之中。不该太去在乎,即使那真的不够完美,不管怎样,那些都是路上的风景,那些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 我常常对自己说,既然已经走在路上,那么就应该走得潇洒些。 徐挚摩说过: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呀,我们确实是应该是这么说的,而不该说什么,我带不走一片云彩。这或许就是潇洒吧! 有人说,很多的潇洒总是孤独的。 是的,很多的时候确实是这样。但是,有一样东西比潇洒更好,那便是快乐,快乐是不孤独的。而且潇洒是别人看到的,而快乐则是自己感到的。所以我也常常对自己说,走在路上,就该快乐一些。 其实说到快乐,接着我就想到了朋友。是的,快乐在分享时会变得更大,我们需要朋友一起分享。 走在路上,我们就这么潇洒着并与朋友们快乐着。 想想,这也很难,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或许这就是走在路上吧,或许这就是生活,我们也不用去怀疑什么,就这么活下去,也没什么不好,即使有些东西不够完美。 是呀,或许我真的该这么想下去,永远的这么想着,或许我真的会满足的。可是,有些事情还是发生了,不管是必然还是偶然,它终究是发生了。 站在那荒野上,原来那里是没有路的。 已习惯了走在路上的我,开始觉得不适应了。在那里显得不知所措,脑海里一片茫然。 到底该怎么走?为什么会没有路呢?没路我怎么走啊? 我想我是瘫倒在那荒野上哭了、睡了、想了很久。 这是一个没有路的地方,那不再是确定的未知了,我的面前是无数种的可能。 我想我是有了自由,选择的自由。 可是我依然是愣在那里,不知这是美梦的开始,还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走在路上那么久,一直都是沿着路走,现在却让我自由?! 我想我是开始感到了悲哀,为了那从前的我,也为了现在的我。 多少年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要去哪里,只是顺着那一条路走着,而现在,没有路了。 开始笑了,先是冷笑,然后是歇斯底里的笑,笑的直到自己又再次哭了。 不知道是不是有恐惧,但是却感到了无处不在的讽刺。 直到很久很久之后,我开始问自己,我到底想要去哪里。 不断的问,却是没有答案,我只是在那荒野上游荡着,毫无目的地游荡着,也不知道要游荡多久,只是再也不敢去正视自己的眼睛,那迷离的眼神透着的是那么多的茫然,没有人知道,那是不是一直要到麻木……

回答2:

生活中,细节无处不在。西服上一粒纽扣的系与散,电话里挂断谁先谁后,就坐时谁左谁右,无不显示出一种风度与涵养。同样,记叙文文中的细节,稍加点染,亦能出彩,彰显精致之美。
首先,利用细节描写丰富主题思想。
鲁迅对细节有过这样的评说:“细看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再以此推及全体,感受遂愈加切实。”如能根据主题需要对细节进行加工、提炼,则意蕴更为丰富。如《药》写人血馒头由鲜红变为乌黑,最后“焦皮里面窜出一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仅暗示了夏瑜从被害到被吃的过程,还隐寓着革命者的鲜血因群众的愚昧麻木而白流的深义。
再如《孔乙己》中酒店老板四次念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一语言细节不但写出了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之低,还活画出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其次,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成功的细节描写就像精彩的特写镜头一样,可起到放大、扩展的作用,能把
人物精神世界最为本质的部分揭示出来,凸现人物灵魂。如《后汉书苏武传》中多次写到苏武手持的“节杖”:
“持节送匈奴使”,“杖汉节牧羊”,“卧起操节,芦毛尽落”。
汉节,本是个平常事物,但经作者精心描绘,反复渲染,已经成了苏武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象征。
再如柳青《创业史》中写梁生宝付汤面钱的细节:
他打着饱嗝,取下棉袄口袋上的别针,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一层写过的纸,才取出那些七拼八凑地凑起来的人民币,拿出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这里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无不显示出梁生宝谨小慎微的性格特征,而且辅以“别针”、“红布小包”、“写过的纸”等细物,更能表现他的俭省、细心。
其他如语言细节,《故乡》中闰土的一声“老爷”叫出了他思想深处的等级观念;服饰细节,孔乙己的破长衫穿出了他的寒酸与清高;神态细节,刘和珍一脸的微笑笑出了她心底的善良与真诚。
再次,借助细节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众所周知,公安人员破案时连一点蛛丝马迹都不放过;因为从这些细节身上顺藤摸瓜往往能取得重大的突破。只要你投掷得当,小石子也能激起千层浪。如《陈奂生上城》“感冒”这一细节就是作者精心构建。试想,陈不患感冒就难以巧遇吴书记,遇不上吴书记又怎能住进一夜五元的高级房间,住不上高级房间陈又怎会有一系列无聊作贱的精彩表演,他又怎会回去对村人炫耀?纵观全文,“感冒”这一细节把躺在车站长椅上的陈奂生顺理成章地送进了高级房间,它不仅展现了人物的个性,而且使故事情节有了意想不到的发展,乃至改变了人物命运。
当然,细节也不可随意添加。它需要认真挖掘,精心设计,方能出彩。